【各抒己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日围绕这一主题刊发多篇文章,如《加强系统谋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评估监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令笔者深有感触。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端。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做好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相关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统筹一体化协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加快构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衔接培养格局,建立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衔接机制,统筹一体化协同必不可缺。
高站位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之大者”,引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要贯通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引领,统筹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政体系,实施全课程一体化思政课育人改革,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统筹建立一体化培养平台。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立差异化选拔和有效监督机制,建立贯穿始终的培养平台。2024年,南宁市成立广西首个市级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中心,并与清华大学“攀登计划”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等探索合作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在本地高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培训基地,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将早期培养规律以及选拔发现、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育教学方法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促进中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能力整体提升。配齐配足中小学科学教师,加大中小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在教师引进、待遇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开辟“绿色通道”。
发展科学教育,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始终把握科学定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夯实义务教育人才培养基础。义务教育阶段重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在科学教育方式改革上实现突破,广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厚植创新人才培育的根基。遴选设立一批义务教育科技特色试点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探索,引领和带动其他学校加快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试点内容可包括科学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教学方式改进、科学师资队伍强化等。
强化普通高中科学教育。高中阶段重在构建大学和高中纵向衔接、科研院所和校外社会机构横向协同的培养机制,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科学研究方面的补充教育,为高等教育输送一批质量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应以普通高中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特色高中,依托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设立“科技实验班”,扩大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
推动大中小衔接一贯制培养。探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培养体系。南宁市近年遴选36所市级科学衔接基地校,融合多方教育资源,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协同育人,汇聚各方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践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密切“中学—高校—企业”合作交流,将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前沿问题、实践项目纳入人才培养并持续更新,着力建设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实践项目。
加大与高校合作育人力度。探索本地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一校一地”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如高校开放实验室、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对师生开展学科培训、初高中生科学素养早期培养、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等,形成高校与高中更加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加强与科技部门协同育人。要联合科技、科协等部门组织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科学实验等活动,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可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开设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兴趣活动,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兴趣。发挥各地在产教融合上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实训基地,为高新企业与中小学校牵线搭桥,促使其联合开展研学实践、讲座培训等活动,用好社会大课堂。
鼓励高新企业与产业园区参与。探索建立“高校+高中+高新企业+创新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为中学生提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科技课程。南宁市近年来引进桂电南宁研究院,累计培养研究生3000余人,市校合作新模式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典型经验,结合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助力拔尖人才培养。
(作者:韦家斌,系广西南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