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手记㊱】
小雪节气刚过,在山西大宁县罗曲村,凛冽的寒风呼啸而来。一大早,村民张春宁就忙活开来,“突突突”开着三轮车,三四趟下来,把乡亲们接到了地头。
今天,大家搭伙来处理玉米秸秆。伴随着地头上的旋耕机轰隆隆向前的声音,玉米秸秆被切割、搅碎,化作漫天的土黄碎屑,均匀地铺撒在刚收割完的地里。
忙完几垄地,张春宁摘掉手套,拍着旋耕机说:“这伙计真不赖!秸秆还完田,再冻上一冬,开春就沤成底肥了!”
“搁在以前,处理秸秆,伤透脑筋了!”张春宁擦了擦脸上的汗,他家种了60亩玉米,“秋收完,满地的秸秆堆得跟小山一样。烧吧,浓烟滚滚,污染环境;不烧吧,堆在地里占地方,还容易滋生虫害。”
去年,正当他愁眉不展时,乡镇传来了好消息——调配来旋耕机,免费让大伙体验秸秆还田。
“真有这好事?”张春宁将信将疑地报了名,试着还了一亩地的秸秆。没想到,开春再种玉米,这块地竟然比往年多收了一成。
“墒情好了,苗壮得都跟长劲儿似的,噌噌往上蹿!”张春宁逢人便夸,成了村里推广的“活招牌”。今年的政策好,不少种粮户都抢着报名!
“冬闲?咱可闲不住!”张春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用旋耕机处理秸秆,花不到50块,政府给补贴25块,连驾驶员带机器都由乡镇安排妥当,划算得很!
说话间,已到晌午。阳光下,大地盖上了一层金灿灿的“新棉被”……
(本报记者 刘已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