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优化产教资源 打造卓越航天工程师培养共同体

    作者:孙占久 林 晓 盛庆红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6日 07版)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紧密围绕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航天学科优势,以航天精神为内核,深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三共三同”卓越航天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使命共担、平台共建、师资共享,招生协同、培养协同、质控协同,着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共同体,努力培养具有家国使命情怀、系统全局观念、协同攻坚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卓越航天工程师。

    聚焦航天强国战略

    打造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高地

      航天学院聚焦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战略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技术创新为基础,扎实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在深化重构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以及重点突破培养关键环节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奋力打造助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强化航天精神引领

    筑牢航天科技创新人才思想根基

      航天学院将航天精神作为打造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构建了大师引领、总师领航、导师护航和文化浸润“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邀请叶培建、戚发轫等院士大师主讲“总师思政公开课”;聘请孙泽洲、陈忠贵等国之重器型号总师担任研究生思政导师,在航天型号项目中指导研究生实践;以导师为主,在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中全面育人;以航天精神为内核,建设航天教育基地,围绕重要航天发射任务、中国航天日等开展主题宣传,坚定学生航天报国初心。

    立足产教协同培养

    创新“三共三同”工程师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航天学科优势,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八院下属各研究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平台搭建、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培养过程和机制建设等方面互融互通,实现双向互惠赋能。使命共担,学院与各院所充分发挥各自在基础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人才平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和企业工程实践需求紧密融合,共同承担“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企业培养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素质航天工程师”的使命。平台共建,学院坚持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与航天八院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航天五院共建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产教双方共同承担载人空间站、载人月球探测、月球极区采样返回、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构建、火星着陆巡视等航天重大任务。师资共享,院所共同促进“双师”育人,着力打造以研究所总师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相统一的“双导师”队伍;实施“总师进学校、导师进企业”的双向教学科研交流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航天五院、八院联合培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招生协同,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主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企业研发需求,开展基于岗位(项目)的定向招生选拔模式,确保校企联合招生实现双向精准匹配。培养协同,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新路径,实现从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计划制定、培养过程实施到工程实践开展、论文答辩组织的全过程协同;共建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训平台共建共享全体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企业工程研发实际,构建“项目制科研实践”培养新模式。质控协同,学院引入航天质量管理双归零办法,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严抓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盲审、公开答辩”和“指导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的“双归零”质量体系。

      学院坚持以航天精神为内核,培根铸魂;以校企共建为手段,协同育人;以型号任务为抓手,项目赋能,育人效果显著。在校研究生助力航天型号任务研制,参与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信标载荷任务。超过30%的研究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大赛”“世界立方星大赛”等各类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项百余项。连续5年,学院研究生到国防军工领域就业率超过70%。毕业研究生深度参与嫦娥探月、高分专项等航天重大任务,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孙占久 林 晓 盛庆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