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陇原大地,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为路径,以系统性思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成效显著。
高起点谋划
聚焦系统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重点,制定《天水师范学院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一校一案”谋布局,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注重改造升级。学校制定实施《天水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振兴实施方案》《天水师范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做优汉语言文学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15个。
注重动态调整。学校出台《天水师范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坚持“四新”建设理念,打造优势专业集群。申报医学检验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新建汉语言文学等8个新文科示范专业、网络工程等9个新工科示范专业、数字媒体现代产业学院等5个示范新型学院。
注重预警迭代。学校制定《天水师范学院专业建设规划》,调研分析现有专业的社会需求度、学生满意度及就业质量等核心指标,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预警、调减招生计划或撤销。预计到2024年底,完成20%的专业优化调整目标。
高质量提升
聚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强化人才精准供给。
做优师范教育。学校以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构建促进师范生全员成长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品牌。依托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和化学3个专业通过二级认证,生物科学等6个专业列入认证计划。推进实施甘肃省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和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项目,获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改革师范类专业12个。16个师范类专业中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点8个;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师范类专业12个,占比60%;1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师范类专业10个,占比77%。
深化教学改革。学校自2009年面向城镇、民族、边疆等地区选派实习学生31684名,建构“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特等奖。积极推广参与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获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0门;甘肃省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甘肃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省级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项。建设线上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91门,开设知识图谱、数字、“人工智能+”等数智课程,首批立项建设数智课程18门。
创新培养模式。学校修订2024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汉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创办伏羲书院,实施“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模式,探索“书院+学院”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开设商务英语等辅修专业、数字化贸易与沟通等微专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跨学科课程资源。以本硕一体化为立足点探索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以“华天人才班”为出发点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着眼点探索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效率赋能
聚焦协同联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学校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深化产学合作作贡献。学校联合天水华天科技等企业组建微电子产业学院,设置“华天人才班”,采取“2+1+1”模式,开设封装测试、智能电源、嵌入式开发与应用、PCB设计与应用等方向班。“华天人才班”构建“校企联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集成电路行业输送高级人才300余名。
研发封测技术树品牌。依托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先进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加强芯片封测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以贡献求支持,以融合促发展。与天水华天科技等企业合作研发改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线清洗、切割及焊接等实用技术。研发的高精度低污染封装固化系统,实现支持SECS/GEM协议的工业控制器国产替代,助力新增工业产值1000余万元。
服务特色农业促效益。学校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甘肃苹果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成果大幅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果园农药施用量35.8%,推广应用34.6万亩,辐射50万亩。研制新型坐果剂“果美丰”,显著提高了苹果果实品质,在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和新疆阿克苏等苹果产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甘肃省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大樱桃优良品种56个,砧木13个,形成樱桃、苹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套、集成技术4项、单项技术7项,开发新产品1个,培养实用技术人才3385人次。
(汪聚应 杨学良 王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