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泰州学院创新实施“3+2”高职本科创新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实践支持体系”的“三体系”协同智能制造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三段”实践课程 培养多维能力
学校紧密围绕智能制造人才所需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复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职普一体化设计、分段递进,构建“基础平台、学科方向、融合应用”的“一体三段”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各专业融通的基础平台课程、分专业特色的学科方向课程、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应用课程等。其中,基础平台课程整合计算机、物联网、机械三大类基础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基础实践技能;学科方向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其中有机械、物联网、计算机三大学科的方向性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融合应用课程属于综合性实践课程,包括数字化产品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智能生产管控等三大类实验实训课程群和毕业设计,融合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通信等多门学科知识和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化”实践训练 遴选创新人才
学校以分层逐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改革实践训练方式,打造“系统化规划、组织化实施、自觉化参与”的“一线三化”实践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遴选拔尖学生,为行业企业培养领军人物。
学校系统规划学科技能竞赛、创新训练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将赛训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将赛训结果作为课程考核评价指标,学赛训结合,以考核促赛训,以赛训促教学,提升学生岗位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组织实施“院、校、省、国家”四级竞赛和训练项目,坚持高职本科院校共同组织、“3+2”学生交叉培养。所有学生参加院级赛训,择优推荐优秀学生和项目参加校级赛训,逐级选拔,培养卓越人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实践训练,自觉实现“三个一”,即每个学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1种学科技能竞赛、1项创新训练项目、1次创新创业大赛,全面提升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维”实践支持 教育成果丰硕
学校创新“职普企”多主体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实现多方协同育人;构建政校企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建立政、行、校、企、生多维协同育人评价机制,提升产教协同育人质量,形成稳定、交互、共享的“职普企”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推动嵌入式人才培养,实施定向虚拟班,打造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多种校企共建新模式,高质量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嵌入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每年与海康威视、蓝思精密、科大讯飞、太平洋精锻等企业联合培养学生100余人;与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博智安全虚拟班”“蜂巢能源虚拟班”,每年遴选20名学生参加方案规定课程和企业定制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进入企业实习就业;与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泰州学院-兴达钢帘线联合实验室”,每年遴选10人进入实验室,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实践和创新创业。
学校与政府、社会紧密对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同时发力,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项目”,在实践训练中实施“匠心培育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博雅学子计划”,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精深,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
学校“3+2”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智能制造类人才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蓝桥杯”“创青春”等省级竞赛中累计获奖20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7篇,取得授权专利40项,毕业生就业率达98%。多名学生考取选调生和入选西部计划,为地方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项目成果在学校其他37个“3+2”贯通培养项目和省内同类学校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面向未来,泰州学院将继续深化“3+2”高职本科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不断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优秀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季 赛 许 胜 钱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