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贯彻到课程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形成“公共伦理学”“养正致公”特色课程体系。学院通过“多元联动”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涵养学生的公共伦理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共伦理情怀、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认知、增强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直正气、公正公平、廉洁无私等优秀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
师生联动 推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公共伦理学”课程团队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师生教学联动,实现课程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开展案例教学与研讨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开展“分粥效应”等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平公正的理解。开展警示教育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开展“生态位法则”“公共权力讲坛”“对话基层管理者”“公共管理者素质百家言”“廉政花絮”等专题研讨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廉洁用权的敬畏意识,涵养学生廉洁无私的高尚品质。
课程联动 促进课程教学内容贯通
学院通过课程联动,建设突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课程群。其中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核心,以“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行政伦理学”等课程为依托,每门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课程三个部分,课程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开展“与经典对话”读书活动,带领学生阅读“公共伦理学”课程群中的参考阅读著作,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国家与革命》《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章,《论语》《孟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以及《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等西方经典著作,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学生作读书心得分享,教师进行点评。活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有效增强学生对“公共伦理学”课程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巩固,育人效果良好。活动已连续开展8年,已成为学校特色活动品牌。同时课程团队积极开发“从‘四知’看敬畏心,做堂堂正正清白人”等慕课与微课课程,受到师生好评。
教研联动 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学院在“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激发科研动力,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近年来,课程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多位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科研课题,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教改课题立项,在传统道德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教学铸魂育人等领域出版相关著作。积极撰写科研理论文章,将科研学术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成员还积极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搜集思政育人素材,积累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有效充实理论课教学课堂。课程团队教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多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以及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教管及教辅联动 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学院坚持“博学笃行,养正致公”的院训,加强课程团队与学院管理人员及教辅人员联动,将课程思政拓展到“三全育人”模式中,积极开展“三全”思政工作。实现全员思政,通过教师与管理人员联动、教师与教辅人员联动,协同开展思政育人。实现全过程思政,从新生入学即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强化课堂思政,专业课考试前进行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毕业实习期开展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教育;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开展科学创新、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毕业求职期间开展人生价值教育等。实现全方位思政,理论课堂中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课余开展“求是杯”“博学杯”等辩论赛活动,开展“暑期大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融入思政教育。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到教辅人员指导的课外活动,再到教师与教辅人员共同指导的社会实践,构成由课堂思政、课外思政和社会实践思政组成的“复合式思政”,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近年来,学院“公共伦理学”“养正致公”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共伦理学”获得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群中的“公共行政学”等获得第三批广西一流本科课程。政治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考研率逐年攀升,多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佳绩。
(作者:唐贤秋 唐东辉 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