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近日,有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达700余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广大老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发挥智力优势和技术专长,开展支农支教、健康服务等公益行动,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作出贡献,展现了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0至69岁低龄老年人约1.48亿,占老年人口的55.83%,构成了庞大的潜在社会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观念中没有把老年人认定为正式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养生教育全面普及,中国人均寿命也在不断攀升。这一庞大的低龄老年人群虽然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但其中很多人依然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并渴望为社会奉献余热。实际上,老年群体具有丰富的知识与社会经验,对居住地的情况比较熟悉,时间也充裕灵活,其中很多老年人在当地群众中具有较高威望。这些都是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利条件。如何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成为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国际来看,一些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福祉。“银龄行动”作为探索中国老年志愿服务之路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还能有效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带来的经济压力。通过完善制度化体系,开发和利用“银龄资源”,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的“银龄力量”。
首先,积极培育老年志愿服务意识。全社会需要树立科学老龄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的氛围。应将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融入各项老龄政策中,并制定具体措施,在政策上倡导,在舆论上支持,在组织机构上依托,在文化上引领,以提升社会对老年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让老年人及其子女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提升自身福祉,还能发挥社会价值。
其次,不断完善老年志愿服务政策。政府应推动构建老年志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让老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安全保障和社会关怀,从而更安心、更热情地参与志愿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划拨老龄工作专项经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保障各级老年协会和志愿组织社团的基本运行,培育和支持基层老年志愿服务组织项目。
最后,积极探索老年志愿服务路径。广泛组织“银龄干部”“银龄专家”“银龄教师”“银龄模范”等社会各界老年精英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智慧与经验优势。他们可以成为社区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智囊顾问,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可以成为环境保护的坚定宣传员,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可以担任社情民意的桥梁联络员,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争做移风易俗的积极倡导者,引领社会新风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够实现老有所为,还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作者:李本友,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