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汇聚多方合力 培养木雕非遗人才

    作者:奚建华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04版)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自2008年起开办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16年来坚守核心价值认知、技艺传承、创造转化“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探索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学校依托世界木雕之都非遗资源平台,与地方政府、非遗行业协会、非遗小镇、文化企业深度合作,多方联动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将非遗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将非遗传承与设计教育深度融合。聘任10余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带头人、客座教授与专兼职教师,引领专业顶层设计,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口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平台搭建等育人环节,确保技艺传承的“原真性”、教学环境的“原境性”、文化育人的“精深性”。

      历经16年的初心坚守与不断改革实践,学校形成了“技艺传承,设计赋能,文化浸润”的木雕非遗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学校累计培养2000余名毕业生,其中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级大师3名,非洲刚果(布)“洋学徒”23名,陆续被评为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6年“‘五引领’木雕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8年主持制定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国家教学标准,2019年木雕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2018年与刚果(布)合作开办“雕刻艺术设计国际班”,2021年“基于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中国木雕艺术”课程获评职业教育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工艺美术团队被评为浙江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陈霞艳木雕工作室获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4年学校入选第五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

    深耕非遗 共筑育人生态

      学校深耕地方木雕非遗事业发展,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引导、协会企业参与、研究机构助力的多方协同育人生态,将非遗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学校以政策支持为引领,聘请工艺美术协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企业技师、文博学者为木雕专业带头人、客座教授与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由“非遗大师+企业技师+学院派名师”三结合的木雕教学创新团队,共同探讨培养定位,研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非遗教材,共同建设木雕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实践基地与文化科普基地,共同开发理论与实践项目课程,共同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将非遗人才培养成果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文化普及等事业全线贯通。

    设计赋能 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着力构建技艺融合的课程体系,将“设计创意、文化转译、手工艺、新科技”4个教学目标进行糅合,派教师与非遗工匠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大力推行“设计师+工艺师”双师授课,实现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有效融通和衔接。学校基于现代设计学科基础,融入传统图案、表现技法等民族艺术的雕刻方案,设置木雕设计、玉雕设计、石雕设计等特艺设计类核心课程;基于设计课程方案,落实图纸方案、材料方案、技法应用、科技创新等内容,设置雕刻材料(传统用料及现代综合材料)、雕刻手工艺(传承非遗技艺,创新技法表现)、数字雕刻(科技融入雕刻的数字化实验)等工艺制作类核心课程;基于再造民艺、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开发项目式现代非遗文创课程,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产品设计相结合。

    工坊驱动 深入产教融合

      校内引入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工坊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校外依托非遗小镇、大师企业等平台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与行业协会共同研制木雕工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并引入实践教学。学生在大一修完基础课程,大二时自由选择进入各非遗工坊进行认知实践,半年后根据兴趣选择主攻非遗技艺方向正式拜师,开展“非遗+专业”特色学徒制学习。

    文化浸润 厚植文化情怀

      学校以木雕特色精品课程、教材文本为抓手,以教材之外的读本为延伸,在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文化建构的基础上,形成内外衔接的非遗内容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解对象从“文化文本”转到“文化思维”“文化情怀”,将非遗元素深刻融入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涵养学生文化情怀,实现文化育人。

      (作者:奚建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