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长江万古奔流,文化点亮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积极推动长江文化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着力推动长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据统计,长江沿线省份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2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52项、世界遗产20多项。这些文化遗产是长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活化样态,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应始终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善用法治手段,理顺体制机制,动员各方参与,着力推动长江沿线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切实担负好保护长江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神圣使命。
大力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化根脉越深厚,文化自信越坚定。创造性转化长江文化的丰厚遗产,是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长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艺术创造、教化伦理和人文精神,稻作技术、天文历法、茶叶栽培、丝绸织锦等享誉世界的伟大发明是长江文化在人类文明星空中的显著标识。
应深入挖掘和阐释长江文化的深厚内涵、精神内核、当代价值、鲜明特色和多元形态;激活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善于创新的文化基因,以“人文经济学”统筹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利用“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光大长江文化,赋能文化创意产业、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等,把丰厚文化资源转化为丰硕发展成果;推出长江题材文艺精品,用长江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加强大河流域文明对话,对外讲好长江故事,在让世界了解长江、推动长江走向世界中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奋力推动长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一江相连、人文相亲,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历经千百年融合交流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贯通长江上中下游,长江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创新性发展长江文化的重要典范。2021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上海、江苏、西藏等13个沿江省区市盘点资源家底、实施重点项目、举办主题活动,建成开放一批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比如,湖北建设长江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屈原文化公园等多个标志性项目;重庆举办长江文明论坛等。长江文化在贴近生活、走进日常的“烟火气”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应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统筹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沿线重要遗址遗迹,加强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创新性呈现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观众看得懂、有兴趣、受启迪,着力营造长江文化厚重的“历史感”、流动的“现实感”和蓬勃的“未来感”,让雄奇秀丽的锦绣山河与传承千年的长江文化相映生辉,共同绘就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对我们今天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长江千年文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作者:黄学龙,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