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陕西宝鸡:“微宣讲”浸润民心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本报通讯员 庞文渊 秦玮玮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9日 06版)

      “甜甜妈,两个孩子是真心相爱,咱以前也没啥彩礼,过得不也挺好的嘛!”

      “为了女儿找个好婆家,我就听你一次话,彩礼的事好商量。”

      前不久,陕西省宝鸡市“移风易俗”宣讲小分队在陇县新城社区推出小品《彩礼风波》,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个小品演的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接地气、演得好,我们爱看!”社区居民刘惠琴笑呵呵地说。

      浇水浇到树根上,宣传讲到点子上。今年以来,宝鸡市紧盯高额彩礼的痛点、人情之弊的漏洞,开出良方、对症下药,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宣传引导活动。

      什么样的宣讲群众爱看,什么样的宣讲群众更易于接受?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胡惠荣说:“我们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让给群众,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宣传+文明实践’等形式,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带动更多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传播者。”

      身边人身边事引发共鸣,群众事群众演群众爱看。宝鸡市宣讲队队员马荣结婚时,参加的是全市集体婚礼。在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主题宣讲中,马荣现身说法:“简约办婚礼的好处我有切身体会,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倡导更多的人婚事简办、喜事新办,勤俭节约。”

      宣讲的阵地不仅在群众家门口,也延伸到了群众的“指尖”上。在凤翔区长青镇罗钵寺村的村民微信群里,最近一条宣传移风易俗政策的小视频刷屏,视频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志锋和数十位村干部出镜为文明代言。

      “现在人一有时间就刷小视频,我们就想着自己出镜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说干就干,七月中旬,张志锋和村上党员干部围绕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重点整治问题,用“乡音土话”录制了视频。

      “婚事简办不攀比,高额彩礼不可为……”一时间,宣讲小视频在村上的微信群里引起群众热议,观看人数超过2000人,点赞量200多条。“都是咱们身边人讲,这样的宣传效果比之前强多了,我还看到别的村村民也在转发。”罗钵寺村村民吕勤利说。

      在宝鸡,党员干部树榜样、群众当主角,大家自编自导自演了《婚事简办》《彩礼趣聊》《别让高额彩礼绑架了美好婚姻》等小品、快板、情景剧,在农村、社区等地演出,并通过线上“移风易俗小课堂”直达群众,圈粉无数。目前,宝鸡市1300余支宣讲小分队活跃在城乡,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千余场次。一次次生动的解读、一场场透彻的宣讲、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不仅是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内心深处的文明洗礼。

      “这样的宣讲有意思更有意义,把咱们关心的事都说到心里了”“金钱不能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让高额彩礼束缚了婚姻”……群众朴实的话语传递着对培育文明新风尚的认同。如今,每当一对新人走进婚姻殿堂,村干部为新人宣讲“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送上移风易俗章程,父母送上家风家训,已成为惯例。

      移风易俗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道改革难题,如何让“重面子”回归“重礼仪”?宝鸡市以金台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陈仓区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作为移风易俗突破口,实现了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本报通讯员 庞文渊 秦玮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