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刘小清:让特殊孩子获得勇气与支持

    作者:本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5日 09版)

      “伢崽躺在学校一楼大厅打滚,怎么叫都不起来。”接到亮亮爷爷“求助”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教师刘小清三步并两步赶到现场,观察片刻后也躺到亮亮身边,附在他耳边说:“我们比赛看谁先到教室,1、2……”“开始”两字还未说出口,亮亮已经起身飞奔上楼。

      “还是刘老师有办法!”目送亮亮进教室后,亮亮爷爷悬着的心也松快下来。

      “亮亮想让我们陪他玩,我躺下假装跟他比赛,他就‘上钩’了。”刘小清幽默地解释。

      幽默来自28年深耕特殊教育的自信。1997年,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在当地村小任教多年的刘小清报名,“我在村小是优秀老师,想当然认为能‘搞定’特殊孩子”。

      然而,第一节课就给了刘小清一个下马威:孩子年龄大小不一、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沟通手语五花八门。台上台下,面面相觑,“我跟孩子之间仿佛隔了一座山”。

      为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刘小清每天蹲在教室里陪他们玩耍,摸清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下班后,她翻看手语字典,收看手语新闻,自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提高教学能力。

      “特殊教育是一份创造‘铁树开花’奇迹的工作。”在声母和韵母的教学过程中,刘小清拉着学生的手贴在自己的喉咙和腹部,让他们感受声带颤动、气流强弱。教说话时,她将压舌板放在学生舌头上,指导他们去体会读哪个音该怎样发力,督促他们一边照镜子一边观察口形进行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带着孩子们一起念,经常是练得口干舌燥、喉咙红肿。“课堂上一位听障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孩子妈妈抱着我又哭又笑,当时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刘小清说。

      受多种因素影响,特殊孩子难以准确表达个人想法,进而变得敏感易怒,刘小清需要面对许多与普通老师不同的状况。“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调皮’行为在我们老师眼中也是很可爱的。”刘小清说。

      学生伊伊多次填空写的都是“甜甜的苦瓜”,语文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刘小清解释伊伊喜欢吃苦瓜,认为苦瓜吃到肚子里是甜的;学生芬芬经常无故打闹,刘小清发现寄宿的芬芬是因为羡慕同学能回家才发脾气,便将芬芬带回自己家,此后芬芬变得随和开朗。“带她回家的那天,生活老师让我留意办公桌,说芬芬把办公桌擦得干干净净,还泡了茶。”刘小清眉眼间溢出笑意,“毕业后,芬芬在刺绣厂工作,还用工资给我买了鞋子。这双鞋可是我的宝贝!”

      为了让特殊孩子有尊严地生活,刘小清组织开设书画、陶艺、烘焙、篮球、舞蹈等课程,用一技之长为学生的未来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200多幅美术作品先后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10多幅科幻画作品荣获国家、省级一、二等奖;学校舞蹈队获得省市一、二等奖;5位听障孩子凭着美术专长考上大学。“孩子们走向社会后能有一份工作,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刘小清说。

      (本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