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近日,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围绕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及开发利用,是完整表达黄河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形式。变革文化载体、激发文化活力、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统一阐释、系统保护、综合利用,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为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必要的工具支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和文化数字化发展。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信息技术,能够将古籍、文物、建筑等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式,以高精度和细节丰富的数字模型或图像视频进行采集、保存,可以模拟和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充分揭示文化遗产背后的深刻内涵。运用文化物联网、广域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能够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分类普查、保存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开发利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利用数字技术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修复,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文化遗产的状态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将文化符号、精神标识转化为新型“数据能源”。
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一方面,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遗产体验,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明的魅力,通过交互体验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黄河文化的传播载体更为丰富多元。当前,各类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使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增强。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九曲黄河的地理风貌、黄河文明的历史传承以及沿黄九省(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助推实现黄河文化知识的可视化生产、数字化加工和多元化利用。“云探国宝——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带你畅游历史长河”大型直播活动,3天就吸引超过1200万网友在线观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展示方式,让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推出首批42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博物馆等场所,打造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让智慧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互联网+文旅”的碰撞与结合,也为拓宽黄河文化遗产的艺术化发展空间,助推沿黄各地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动能。比如,走进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戏剧聚落群,游客在沉浸式的剧情中,认真聆听“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感受黄河文化内涵;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龙门古街上的《无上龙门》体验馆,游客沿着历史长河,参与一场多彩的文化巡游……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技术正为旅游业带来蝶变。各地研学游、亲子游的火爆,也为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教育与传播提供了契机,更好发挥了黄河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更好培养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孩子们纷纷走进科普场馆,感受沿黄一线的地方特色文化和黄河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体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为实现“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积蓄新动力。
(作者:陈能军、周广,分别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