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2016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2023年入选省登峰学科。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八,第四轮列为A类,第五轮保持好成绩。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国家一流课程等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改革统计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
依托学科优势与特色,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积极开展基于“统计+”理念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强化统计学与相关学科、领域及场景的深度交叉融合,提升统计学研究生的统计方法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把握能力和实践应用融通能力,打造交叉复合型高层次统计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应用“统计+”理念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统计学研究生培养中多专注于统计理论、方法的传授与学习,欠缺应用领域知识传授的问题,在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时准确把握问题本质,深入阐释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符合实际的政策与建议。学院积极开拓以统计方法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积累、交叉与融通,及时跟进统计与数据科学的发展前沿,助力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自如运用统计方法。
学院通过“统计+”理念教学模式,突破研究生培养中学科体系与科研教学平台的限制,推动资源共享,着力丰富实践形式,帮助统计学研究生掌握专业方法,提升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能力,形成良性互动。
探索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路径
学院遵循“立德树人、方法为本、应用为要、交叉融合”的主线,大力推进统计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方式改革与实践,通过设置“统计+”交叉学位点、构筑“统计+”特色培养体系、共享“统计+”协同实践平台等方式,探索出一条基于“统计+”理念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
设置“统计+”交叉学位点。学院通过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位点,完善培养方案,推动交叉学位点研究生的联合招生,打通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的渠道,促进统计学与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学院着力强化统计学研究生对相关领域背景知识的把握,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统计方法。
构筑“统计+”特色教学体系。学院打造“统计+”课程模块,配备“双师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融入“统计+思政”和“统计+”案例教学,在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中融合统计方法与专业背景知识,让研究生在真实案例中切实体会统计方法的作用与魅力;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共享“统计+”协同实践平台。学院以交叉学位点为依托,协同校内相关学院的实训平台,通过互派研究生入驻平台和组建学习团队的形式,强化研究生统计方法集成能力和背景领域知识把握能力;共建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形成多主体协同共赢机制,致力于提升研究生的“学管结合”能力、“学用结合”能力和“学研结合”能力。
创新统计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院围绕“统计+”理念开展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路径。
创新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学院通过自主设置目录外交叉学位点、构筑“统计+”特色课程模块、校内校外平台共享协同等方式,将统计方法和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实现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提升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推动专业领域知识、统计方法和实践应用的有机衔接。
构建多维度多模块“统计+”培养体系。学院整合多学科教研资源,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的课程模块,通过配备双导师和推行“统计+”培养方式,完善研究生多学科知识支撑体系,提升研究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熟练掌握统计方法、具备应用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统计人才。
形成“统计+”跨平台联合育人机制。学院搭建多层次的“统计+”协同育人平台,充实研究生培养实践体系,推动学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育人。依托政府实践平台,强化研究生的“学管结合”能力;依托企业实习基地,培养研究生的“学用结合”能力;依托科研院所研究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学研结合”能力。
在“统计+”理念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学院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社会服务成效凸显,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教师的研究生教研成果丰硕,主持研究生教改项目10多项,发表教改论文近20篇,获全国应用统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22项,10多名导师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万名好党员等荣誉。
(作者:程开明 徐蔼婷 张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