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乡村中学当老师,为了配合完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敦煌卷的出版,抢救性地搜集整理敦煌的民间音乐文化,我被借调到县文化馆专门从事有关工作……敦煌是一个边陲小镇,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尽管县里当时有个文工团,但是以演出秦腔为主,文工团里没有专门学过音乐的人,基本都属自学成才。幸运的是,我是敦煌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大学学习过音乐的人,在当时能够听音记谱的人只有我一个,别无他人。机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敦煌学专家高德祥走村串巷搜集整理敦煌民间音乐文化,经过40余年的艰苦搜寻,最终将这些音乐遗产分别以敦煌民歌、敦煌宝卷、敦煌曲子戏三类,集合成《敦煌民族音乐文化集成(3卷)》(安徽文艺出版社2024年出版),完成了对敦煌音乐从古至今的历史梳理。
“民歌集成”是改革开放之初对民间音乐遗产进行保护性抢救的重要举措,但当时并不具备特别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学术指导,各地工作都是依赖当地基层单位(即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来完成,高德祥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下乡,走村串户,四处打听和走访民间艺人,并和他们交友,耐心地启发开导,解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理解支持这项工作。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了对敦煌民歌的搜集整理,并以文化馆的名义印制了《敦煌传统民歌》(简线谱对照)。尽管民歌收集任务完成,但随之他又发现敦煌的地方剧种——敦煌曲子戏濒临失传。“至80年代末,我曾采访过的老艺人如周进禄、孙家有、方云、王吉、马云、付生蓝、沈生财等老人相继去世,他们是敦煌曲子戏的主要传播者,因此这使曲子戏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危机。”高德祥在书中说。就这样,他利用自己担任敦煌群艺馆馆长的身份,抢救性地录制了敦煌曲子戏的传统剧目,并认真整理成敦煌曲子戏文献。
无论是民歌还是曲子戏,都是现今活态的民间传统音乐,然而“宝卷”这种具有宗教元素的传统民间文化,却基本被人们遗忘。高德祥在书中回忆:“关于敦煌宝卷的搜集纯属意外。(20世纪)80年代初我主要以搜集民歌为主,在南湖公社(现在的阳关镇)搜集时,突然听到阳关村的龚秀芝老人念唱宝卷,有说有唱,说唱兼备。”20世纪70年代以前,“宝卷”在敦煌及河西地区流传甚广,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曾广泛流传,并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德祥认为,讲唱文学是敦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敦煌传承已久。唐、五代时期敦煌非常流行讲唱文学,敦煌藏经洞出土讲唱文学抄卷195个,作品86种。由此可见,对敦煌活态“宝卷”抢救与挖掘,正是研究敦煌文化历史脉络的重要环节。高德祥进一步指出,敦煌宝卷的讲唱比较自由灵活,没有乐器伴奏,也不局限特定的演出场地,院落炕头,随时随地即可讲唱。另外,宝卷的演唱情景交融,讲唱交织,并且一人宣唱众人和的形式,让讲唱者与听讲者应声互动。加之内容生动,在过去文化娱乐生活极为贫乏的情况下,深受人们的欢迎,这是宝卷能够一直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高德祥的不懈努力下,三卷本的《敦煌民间音乐文化集成》最终保留了民间音乐的传统样貌,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了梳理和记谱,无论唱词、歌词以及历史研究,都体现出当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理论水准。该书是敦煌民间音乐文化之集大成,是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敦煌古代文化艺术与近现代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敦煌民族史、文化史、语言史等诸多方面难得的珍贵史料。
(作者:蒲方,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