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吸引了3000多名中外记者采访报道,人数创历史新高。各国记者盛赞中非合作成果,期盼中国引领全球南方走向现代化。
在新闻中心,菲律宾《马尼拉时报》记者安娜正用英语与仿生人形机器人志愿者“小柒”聊得火热。“小柒”可以用中文、英语和法语为现场记者提供咨询服务,吸引不少人前来互动。已在北京生活两年多的安娜向记者点赞中国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高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做得非常出色,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非洲以及整个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发展,令人钦佩。”
“峰会达成了很多共识,而且这些共识都切实落地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在卫生健康、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为非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斯里兰卡自媒体博主萨米斯说,中国提出的“十大伙伴行动”令他印象深刻,他将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更多关于峰会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谈及中非合作的累累硕果,来自尼日利亚的记者泰沃对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助表示感谢,并引用非洲谚语说:“同路人才是真朋友。”他尤其强调,得益于中国修建的轻轨,曾被称为“拥堵之城”的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峰会让这么多国家相聚在一起,共商未来的发展计划,意义非凡。希望中非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
“不只是非洲,印度尼西亚也受益于中国的援建项目。”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印尼国家广播电台棉兰分社记者马里奥帕斯考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标志性工程雅万高铁赞不绝口,“中国向世界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并愿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诚如峰会主题所言,中国正与各国携手推进现代化。”
“一些非洲国家现在仍面临贫困饥饿、自身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我很欣喜地看到,中国派出了很多有经验的专家去帮助他们。”来自欧亚媒体集团的俄罗斯记者伊万·夏普金说,“我们不能只跟随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而是要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决定各国该如何发展起来。最可贵的是,中国对非洲的帮助是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中国始终坚定支持非洲探索自主发展道路。”
伊拉克如道媒体集团记者哈米迪也表示赞同。他说,中国的成功经验正激励和启迪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已经到访过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多个中国城市的哈米迪,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为表示高度赞赏:“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当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间都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此次峰会为中非乃至整个全球南方搭建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这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有益的。”
(本报记者 阮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