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3日 星期二

    苏州大学商学院:培养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周中胜 冯博 周俊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3日 10版)

      双学士学位项目是教育部“四新”学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苏州大学商学院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的新要求,协同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培养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2022年至2024年学院先后获江苏省首批双学士学位“金融+计算机”项目、“会计学+人工智能”项目、“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项目并开始招生,获得社会和考生的高度认可,录取分数线位居全校前列。

    强化项目顶层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号召,率先迈出探索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坚实步伐,先后启动“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3个跨学科双学位项目,标志着学院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一次重大飞跃。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院深刻领会并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充分借鉴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并与兄弟学院紧密合作,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等领域的核心课程,融合交叉学科特色课程,旨在通过知识的深度融合与碰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为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前瞻性,学院积极开展企业需求调研活动。依托“学科发展厚植本土行业、百人百企践行四个面向”等具体活动,学院教师与行业专家紧密合作,深入一线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确保学生所学能够精准对接未来职场。同时,学院广泛征求同行专家、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多轮次的论证与修订,确保培养方案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各方期待,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此外,学院还注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与迭代更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定期评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确保培养方案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反映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需求及学院自身定位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最新要求。学院形成了一套趋于成熟且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课程教材建设 筑牢人才培养基石

      针对“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和“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学院正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分配方案,确保项目总体学分既不过于繁重,又能充分覆盖2个学位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要求。每个学位均设一定数量的必修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为促进学生知识的交叉融合,学院还特意增设“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与商业分析”“科创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类课程,通过整合2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叉融合类课程的实施中,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理论教学部分,引入前沿案例、组织跨学科讲座与研讨会,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框架与思维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实习、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以适应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针对交叉融合类课程,学院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与专家,共同编写“大数据审计”“智能财务”“金融科技导论”等系列高质量融合类教材。这些教材融合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与行业动态,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在线课程群建设,通过构建在线课程群,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

    打造复合型师资 加强人才培养支撑

      面对“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等高度跨学科双学士学位项目,学院深刻认识到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局限性,并主动求变,构建创新性跨学科基层教学组织来应对新挑战。通过建设“金融科技虚拟教研室”“智能会计虚拟教研室”“基于大数据的商务决策与分析虚拟教研室”,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以及学科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双学士学位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支撑。

      交叉融合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精通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够自如在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之间架起桥梁。面对合格师资稀缺的现状,学院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全球招聘委员会”,广泛吸纳国内外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在金融、会计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创企业管理等领域有交叉研究经验的学者和专家,充实到教学一线;另一方面依托“卓越教师发展中心”,为现有教师提供定制化培训与发展计划,包括跨学科知识讲座、工作坊、项目合作等,鼓励并支持他们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业务素养,推动其向复合型师资转型。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院精心设计系列激励机制。包括设立跨学科教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教师开展交叉融合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在交叉融合课程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实施灵活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跨学科课程的特殊性,确保教师能够得到公正、全面的评价。

    实施产学协同育人 增强人才培养能力

      在培养“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被视为核心要素。为此,学院积极构建产教协同实践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共建人才实训基地,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项目研发、数据分析、财务管理等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掌握行业前沿技能。同时,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每名学生配备2名来自不同学科的学业导师,以确保学生能在金融、会计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获得专业指导,帮助其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积极推行书院制培养模式,打破传统专业界限,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火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学院先后产出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竞赛获奖、大创课题报告等,以实际成果彰显双学士学位项目在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良好成效。

      展望未来,苏州大学商学院将进一步发挥高水平优势学科的基础支撑与专业引领作用,加快跨学科人才培养步伐,着力造就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周中胜 冯博 周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