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新闻随笔】推进馆校合作 创新思政教育

    作者:李勇威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2日 16版)

      【新闻随笔】

      刚刚过去的暑假中,一些高校学生积极加入“‘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红色行。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馆……学生们重走“进京赶考”路,追寻红色足迹,聆听历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不少学生表示,这一趟红色之行带给自己不小的心灵震撼,让自己对使命担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据统计,自去年3月“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7处点位全线贯通以来,截至目前,已有数万名高校师生体验了这种特别的思政教育。

      走出传统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已成为当下思政课创新探索的一大亮点。通过馆校合作、“博物思政”等形式,让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探索空间,提升思政课教育成效。比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重新梳理全区红色文旅资源,精心打造并推出3条红色旅游线路,将武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涵盖了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爱国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移步换景间充分感受武昌的红色文化底蕴。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机构,本身也承担着教育的重要功能。有组织、常态化的馆校合作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独特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下的“博物思政”,不仅是教学场所的转移,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把博物馆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将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的育人功能,也更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信息接收偏好,在实物、实景的讲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多重思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比如,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河南博物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心用情打造“博物院里的思政课”,革命文物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爱听也听得进去,在沉浸式的文化氛围中用心感悟、认真思考,更好激发奋斗的豪情与壮志,进而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再如,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立足大中小学师资教育资源、文博场馆实践资源与首都深厚的文化资源,融通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创新打造思政课育人新生态,备受关注和好评。

      “博物思政”打造了开放育人的新空间,有效实现了协同育人,这些创新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材料,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文化与历史领域。不仅如此,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思政课教育内容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多元化的实践体验转变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动脑筋,在多个场域和资源间搭建链路,或许会产生更多让我们惊喜的“化学反应”。

      此外,馆校合作鼓励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交流研讨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馆校合作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在思政课的打造中,如何进一步创新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索。在实践中,一些高校尝试通过课堂情景剧、微党课、师生共话等方式创新讲授思政课,并借助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学生带来更新的体验和更多的互动,推动形成课上与课下、专题与微课、学生与教师协同的立体思政课,这些都是有益探索。

      期待馆校融合更加深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持续创新思政教育,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引导学生实现更全面的成长,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李勇威,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