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
敢为天下先,是勇者无畏、高瞻远瞩、昂扬自信,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党取得的百年辉煌成就,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2023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希望大家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为构建开放型亚太经济、助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2020年7月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激励广大企业家争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在2018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指引。
“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处的“不敢为天下先”,意为不敢居天下人之前,不与人争名、与民争利。对个人而言,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国家治理而言,这句话体现了尊重群众利益的政治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多的人取“敢为天下先”中的锐意进取之意,勉励人们勇于应对变化、破解危局,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放弃、不逃避,始终保持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争先精神。
“敢”字为先,源于中华民族始终不惧挑战的无畏品格。从盘古开天到夸父追日,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无不反映了古人在同恶劣生存环境作斗争中“事不避难”的豪迈气魄,也从中孕育了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毅力。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就提到,历代先贤面对逆境,多展现出了顽强意志,“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取得举世不凡之成就。苏轼在《思治论》中总结商鞅、苏秦、韩信、耿弇四人之所以成就大事,就是“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敢于向最难处攻坚,勇于追求最远大目标,具体而言,只有“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才能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胸怀天下,方能孕育奋楫争先的勇毅担当。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概念,更具有哲学、伦理学上的意义,蕴含着对广大人类社会乃至世间万物的高度关切。《道德经》言“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将个人德行修养与家国历史实践有机关联,将个人价值纳入家国天下的语境,凸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担当。《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古代士大夫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不断涵养心系天下的大局观、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北宋儒学大师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被一代代中国人所尊崇,激励人们要立足宏大视野,展现宽广胸襟,始终保持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尤其是在家国危亡、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只有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才能激起发愤图强、主动求变的内驱动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就是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所孕育出的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怀。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从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始终以奋进应对挑战、以争先破解困局、以创新开辟新路,凝结成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基因,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敢为人先、敢于胜利,已经深深镌刻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与基因。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充分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了非凡的智慧、气魄和胆识。2003年9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动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试,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在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续写新的历史荣光。
(作者:韩燕丽,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基地研究员、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