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周家村:青虾满塘悦心扉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本报通讯员 顾维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8日 05版)

        梅渚镇周家村村民手捧青虾,查看青虾长势。资料图片

        梅渚镇周家村风景。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清晨五点,在位于芜申运河之畔的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周家村里,村民陈克胜便忙碌了起来:穿上胶靴,拿上手电筒,蹚水下虾塘,查看青虾长势。

      用抄网一捞,一只只青虾正活蹦乱跳,溅起的水弹在陈克胜脸上,透着丝丝清凉。“我家虾塘水质较好,养出来的青虾产量高、品质好,你看这长势多好,满满一塘,能赚不少钱呢!”陈克胜乐得合不拢嘴。

      陈克胜的故事是近年来周家村发展青虾养殖产业的一个缩影。地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大闸蟹养殖区和全国青虾养殖示范镇夹角处的周家村,拥有天然供应市场和上下游发展产业链,养殖青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居地利之便,更有能人带头。2017年,得益于一水之隔的“邻居”——在有着“中国青虾第一镇”美誉的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的辐射带动下,周家村党总支书记郑万富和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做出尝试发展青虾养殖产业的决定。

      说干就干。当年,在核实清查、重新发包村集体资产的基础上,周家村以600元/亩流转开发部分闲置土地,建成郎溪县十大产业基地之一的青虾养殖基地。

      “当时我们按每年每亩1200元的价格承包给贫困户,不仅带动22名贫困户就业增收,还改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局面。”郑万富言语中透着笃定,“现在真是觉得,当初那一步确实是走对了。”

      刘金元是村里最早养殖青虾的人之一。“心动容易,但行动起来还是需要过硬的技术。”刘金元解释,水产养殖最怕的就是高温天,尤其是遇到持续晴热少雨天气,水塘的水几乎能见底,没有水添、没有水换时,只能眼瞅着干着急。

      “风险太大,也想过干脆甩手,但流转合同没到期,总不能撂挑子吧。”刘金元说,“后来我就向懂技术的专家请教,这才慢慢上了路子。”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渐渐地,刘金元从“门外汉”变成了“塘秀才”,并逐年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已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

      “饲料从哪里来”“虾塘如何改造”“种苗怎么培育”……和刘金元一样,起初,周家村的虾农们也摸不着头脑。好在村里连续开办几期培训班,并带领虾农们到社渚镇实地学习,逐渐让村民们摸到了门道。

      大户带小户、一户带十户,周家村青虾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紧接着,村里又投资90余万元建成青虾交易服务中心,并成立青虾养殖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实行标准化养殖、统一销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50万元。”郑万富说,“这些年,村里的青虾养殖逐渐形成了‘传帮带、大带小、老带新’的模式。不少外地人还专门到村里考察取经咧!”

      2018年,周家村青虾养殖基地二期建设完成,当年青虾养殖基地收入就超38万元。同时,村里逐渐探索出一条“党支部+扶贫基地+养殖大户+贫困户”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如今,全村青虾和龙虾养殖大户达40余个,养殖面积1800余亩,亩产8000元以上。

      “除了养青虾,还能不能进一步拓宽增收路?”村民们的心声,村“两委”干部记在心里,并付诸行动。这两年,青虾、龙虾、螃蟹、鱼类……在不断丰富养殖类型的同时,周家村还积极对接拓展外地市场,把越来越多的水产品销往沪苏浙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28日,定埠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运营。依托地缘优势,周家村先后成立村级劳务公司和码头仓储服务公司,免费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承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劳务项目,带动一大批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工资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更好照顾家里。”周家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员工许哥保高兴地说。

      57岁的沈金林是浙江湖州人,2022年,经梅渚镇的朋友介绍,他专程来到梅渚青虾养殖基地考察。一番转下来,沈金林当即拍板:“这里基础设施完善,租下就可以直接养殖,并且养殖的青虾个大、味美、品质好,销路完全不愁。就是这里了。”

      以青虾养殖为突破口,周家村的“水文章”越做越大。“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突破150万元。”郑万富告诉记者,周家村正依托“港口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随着不断发展,周家村已全部实施雨水管网的改造,并对污水处理进行重点治理,如今,全村环境整洁度全面提升。

      (本报记者 常河 本报通讯员 顾维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