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古渔村的晚餐

    作者:乔叶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15版)

      作为一个中原女子,大约是从小难得见海的缘故,每到有海的地方,我就要来海边走一走,看一看,一到海边就忍不住欢喜。

      今年5月,来到了位于北部湾的广西防城港,这里毗邻着南海。从历史沿革上查得防城港1993年方才设立为地级市,迄今刚满30岁。就这个层面来说,它还属于很年轻的海边新城。新城果然处处都新。我们此行参观了有着城市会客厅性质的“城市之窗”和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都真切地感受到这新。而相较于朝气蓬勃的城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簕山古渔村吃的一顿晚餐。

      村庄我去过很多,渔村却来得极少,尤其是簕山这样特别的古渔村。这村庄在防城港赫赫有名——2014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先后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在我的想象中,拥有这么多闪亮头衔的渔村应该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到了这里才发现它出乎意料地朴素——不似诸多旅游区那般咋咋呼呼,也没有什么灯红酒绿,很是安静、恬淡。

      活动主办方的工作风格也让我们极度舒适:下了车,招呼众人言简意赅地说了几句,便让大家自由活动,想看什么就自己看去;约定吃饭的地点,遥遥一指——就在那家,到了钟点就去集合呀。

      我便和一位姐姐结伴逛。先是在周边溜达了一圈,到了一片宽展之地,说是观潮广场,有一高台名“邀月台”,台上立着一尊李白的塑像,取“举杯邀明月”之意。就李白是否来过这里的问题,我俩悄悄议论了一番,末了得出结论:不管李白是否来过,天下明月总归同一轮,把他的塑像立在这里也没错。周边有矮矮的围栏,上刻一些诗句,大多呈正襟危坐的严肃状,也有洒脱气质的句子,如宋朝陈俊卿《示二子》里的“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还有朱熹《德兴县叶元恺家题》里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疗饥”。

      我们早早来到了吃饭的地方。一看就是“农家乐”,立着偌大的招牌,主要是粉和面两类。粉有海鲜粉、海鲜老友粉、猪杂老友粉、海鲜炒粉、生蚝粉、瘦肉粉、鲜肉炒粉、蛋炒粉、鲜肉老友粉、牛腩粉、鱿鱼粉、猪杂粉……面则少一些,主要是海鲜伊面、瘦肉伊面、生蚝伊面、老友伊面这几样。我好奇的是“老友”的名头,询问了一圈,回复多种多样。基本款的一个解答是调味,说“老友”的汤料香浓,酸辣可口。网上还有人给了一条很有趣的定义:“老友粉是没有阶层分化的小吃代表,非常具有民生气质。”好吧,我好像有那么一点儿懂了。

      旁边小超市的门口还立有更具民生气质的牌子:“电动车出租,电动车充电。”另一块牌子提示这里可洗脚冲水。岸上的客人,兴致来了会骑电动车沿着海边兜兜风;赶海的客人玩耍过后,被海水浸泡过的双脚咸湿黏腻,可不是需要冲洗一下。

      当地朋友说,在这里,最让游客感兴趣的景观是大潮。

      “初一十五睇大潮!”他们喊。

      这大潮,他们称之为“天文大潮”。“天文”一词用得妙。以我个人的歪解,它既可用来做名词,指天时,也可用来做形容词,有“巨大”之意,类似于“天文数字”中的“天文”。看潮的最佳时节是8月,这里会举办观潮节。而据行家说,要形成大潮得有4级以上的西南风,最高潮位要在4米半以上。

      此行虽然看不到大潮,但能在这个黄昏,面朝着大海,安坐于习习海风和声声海浪中等待晚餐,也有着别样的可心、惬意。朋友们陆续坐定,东拉西扯地聊着,偶尔也静默地看着远处各种各样的渔船。其中有一种船看起来特别高,横挂着一条一条的带状物。当地朋友告诉我们,那些都是灯,晚上灯亮起来,就能把喜光的鱼吸引过来。

      又聊起了疍家人。在防城港,不时会听到人们讲起疍家人的故事。之前去参观过港口区侨史馆,主角也是疍家人。疍家人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海就是他们的土地,因此他们的日常劳作就叫作“耕海牧渔”,在生活生产上自成一体,形成了疍家文化。据说这里每年都有疍家民俗表演,其中有拜社、祭海、织渔网、起航升帆、晒鱼、渔家婚俗等仪式和内容。他们的歌谣叫“咸水歌”,顾名思义就知道这是有着海水味道的歌。我在手机上找了几首,果然都有海味。女儿要出嫁,便感叹:“大碗装虾跳出碗外,我爹养大女嫁出门外。”哥哥回来给妹妹送亲的感叹是:“没有竹竿拦大海,妹姑成龙长智哥回来。”

      闲话之时,一道道美味也上了桌。这些菜在我看来都觉得眼生,便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听本地朋友介绍:沙虫、文蛤、牡蛎……每样菜都好吃。

      一时饭毕,口有余香,唇齿间似乎留有难以言喻的鲜美,尤其是那盐的味道。盐,当然是咸的,却也隐隐有着一种独特的甘甜。这应该是海盐的味道吧?靠海吃海,这咸可不就是海盐的咸?

      前些年为了写一部关于厨师的小说,我听过几位烹饪大师聊秘辛。其中有一位谈及盐的地位,说盐在调料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被称为“百味之母”“百味之首”“百味之王”。他说的是物理意义,我当时听得心有戚戚,想到了曾听一位历经世事的老太太如此说盐:“人活一辈子,嘴要吃饭,心也要吃饭。这两样饭都不是吃饱就算,嘴里的饭得有盐,人才能有劲儿;心里的饭也得有盐,才能活得有滋味儿。”

      “心里的饭也得有盐”,这是老太太的口语。用书面语来解,那就是精神的盐。有滋味儿的生命,是需要这么一点儿盐的。有了这点儿盐,人才能真正地活着。人生的滋味,就是从这一点儿盐开始的,每个人都是,虽然含盐量自有分别。而世间所有人的人生汇在一起,也许就是面前的大海吧。这无边无垠的大海,每一滴海水里都有盐,都有着盐的咸。这咸是汗水的咸,是泪水的咸。一代一代人,潮起潮落中,这海盐收纳凝集着万千况味。这是无数人想把日子过好的人生,想把日子过得值得的人生,也是让我觉得无比亲切、令人敬畏的人生啊。

      (作者:乔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