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湘荷在水

    作者:黄永玉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15版)

        《湘荷在水》手稿

      云梦八百里沃土良田,鱼米之乡,余梦魂牵系之所在也。此湖多莲荷,逢花季香闻数十里,尝为骚人墨客歌吟赞叹。屈子之采芰荷以为裳,周敦颐之《爱莲说》,每得诵吟,则眼前无不展现洞庭荷水景象也。然则《爱莲说》之谓,余弱冠即有异见,唯慑于权威思想,转侧难见端倪。及稍长,积顽成□,方悟周某之说实不识莲花生长根本也。云梦八百里湖底尽是污泥者,渗水之土地也,万物赖其休养生息。希腊神话中尊之为地母。吮吸母乳,成长后反咬一口,诬为污泥烂账,忘恩负义,若荷花有口当大呼上当受骗,吃了迷魂汤七八百年也。如此君子,有何光彩?人民、土地、祖国、故乡,世人之大母亲也,一朝得意,娘老子不认者,即周某言下之君子,世上不可谓无此类君子,嗜此者去休。

      (作者:黄永玉)

      1987年6月,虚年64岁的黄永玉先生乘绿皮火车回家乡湖南凤凰。在火车上,他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散文作品《湘荷在水》。此文写在一张湖南怀化铁路分局稿纸的背面。有趣的是,或许是因湖南方言“周”“朱”两字的发音相似,他在文中把“周敦颐”“周某”分别误写为“朱敦颐”“朱某”。

      这篇短短三百余字的散文作品,应该是黄永玉最早用文学的形式系统阐发他对荷花、荷塘、淤泥、故乡的见解。

      回到家乡后,永玉先生即以此文意象创作了大幅彩墨作品《湘荷在水》。

      此次故乡行期间,黄永玉给远在北京的我写信,希望我能来湘西看看。随信把这篇文章一同寄给了我。

      1989年春,我随永玉先生回湖南,得以见到这幅同名画作的原貌。

      黄永玉,一个生长在湘西山野水乡的孩子,从小爱在荷塘里游水嬉戏,他喜欢观察,也喜欢思索,常有异于世人的独特眼光和见解。这些有关荷塘、荷花、淤泥相互关系的见解,在之后几十年他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谈话中时有挥发。

      今年8月12日为黄永玉先生百岁诞辰。30余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散文,回望永玉先生走过的近百年人生岁月,再看他这一生中画过的百态千姿的荷花,终于有些明白了,贯穿他一生的荷塘、荷花、荷叶、淤泥、水、土地、故乡这些元素符号间的相互关联,是他艺术生命中非同一般的价值体系。

      “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谈到人生,他常爱引用这诗句。

      先生已逝。一个一生向阳的“湘西乡民”,他创作的艺术将永在。

      李辉/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