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湖北: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7日 05版)

        武汉经开区一瞥。武汉经开区工委宣传部供图

        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焊装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混流产线。全正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7月29日,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科技金融质效提升行动方案”,强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7月18日,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出炉,直指企业不敢投、不会投的短板,引导国有企业向科技和产业融合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难题发起挑战。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湖北是科教大省、首批国家创新型省份之一,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湖北于近期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关键问题,激活核心要素,夯实产业支撑,塑造创新生态,围绕“国家所需”贡献“湖北所能”,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1.激活核心要素 布局战略科技力量

      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有两院院士80多位,高等院校100多所、在校大学生200万人,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有8个大科学装置、477家新型研发机构,科创平台矩阵、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条件居全国第一方阵。

      武汉东南坐落着有“中国光谷”之称的东湖高新区,这是唯一一个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独树一帜。以光谷为试点,湖北以“用”为导向,创造性开发了科创供应链线上信息化平台,以“科创淘宝”的方式,让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对接更加便利。

      “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金融、应用场景等创新需求都可以在平台‘下单’,系统进行智能匹配‘撮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响应‘接单’后,开展技术服务。”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建青一边向记者演示平台使用情况,一边说:“看,截至7月24日,平台已链接企业33889家,累计采集企业需求16263项,目前已完成需求对接4288项。”

      姚建青说,他们还建立了地推式挖掘科研机构和企业需求的“地网”,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金网”,以及分阶段支持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商品化的“政策包”,通过激活各类创新要素,破解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让更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今年一季度,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5%,数字经济营收增长23.4%,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9.6%。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湖北有基础、有条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此,湖北先后出台《湖北省基础研究规划(2022—2030年)》《关于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若干措施》,超前谋划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系统布局面向基础前沿和未来科学的基础研究体系。同时,全力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基石的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点”、抢占科技创新“高点”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建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初步形成。10家湖北实验室、212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推进考核激励,运行提效加速。”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告诉记者,湖北还构建了以“湖北-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为主体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湖北的目标是,力争每年开展15项左右跨学科颠覆性技术研究,每年突破30项左右优势领域关键技术,全省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万亿元。

    2.夯实产业支撑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长江左岸,汽车产业集聚的武汉经开区某智慧园区内,现代化工厂、越野体验赛道、绿茵草坪错落有致。厂房一楼,随着搬运机器人在装配线上来回穿梭,一台台电动越野汽车由零件组装成整车。置身厂房二楼,透过偌大的玻璃幕墙纵目眺望,停车场上停放整齐的越野汽车“东风猛士917”正等待装船运往海外市场。

      “作为融‘智能制造、高端定制、越野体验、绿色零碳’于一体的智慧工厂,园区致力于打造‘零碳’工业园示范区。”东风猛士科技制造管理部总监周本露介绍,园区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板,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每年能为企业提供清洁电能573.76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70吨。

      在“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业内共识的当下,武汉经开区正深耕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一平方公里范围内,200多家智能汽车领域企业、3万余名软件人才,加速构建起汽车产业新生态。

      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焕新蝶变的同时,湖北的算力与大数据、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也加速成长。6月12日,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东湖高新区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孵育出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龙头企业的高新区。

      历经4000多个日夜攻关,达梦实现数据库共享集群技术“零”的突破,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项技术的企业,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创新既是国家的战略,也是达梦的灵魂。”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冯裕才在武汉新城·世界光谷专场报告会上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的中国梦。

      近年来,湖北聚焦人工智能、6G、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开展前瞻布局,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成功接入“中国算力网”,“东湖灵境垂直大模型SoulGPT”、中科凡语“飞语”等行业大模型实现商业化落地。

    3.激发人才活力 塑造良好创新生态

      日前,记者走进湖北光谷实验室时,实验室全职工程师牧圣鹏、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光学助理黄继义,正在调试设备。这是光谷实验室重点项目组——由全时教授王俊亚带领的微光机电扫描微系统研究团队,正与敢为科技携手研发可用激光开展大气探测的系统。

      在牵头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的支持下,湖北光谷实验室在湖北首创“全时聘任”遴选引才机制——华科大在编教职工的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全时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由实验室负责管理、考核和发酬。实验室构建了首席科学家挂帅、全职全时科研骨干攻关、专职工程师团队及工程硕博士为主的联合科研攻关队伍,全职全时人员队伍达97人,固定人员近300人。王俊亚就是光谷实验室采用“全时聘任”机制引进的项目领头人之一。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湖北念好“引育留用”四字诀,激发人才活力,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在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的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辆辆新能源智控环保渣土车下线。“我的工作是把更多驰田的好产品销到国外。”35岁的肖均阳是驰田公司外贸主管,正与团队积极拓展外贸订单的他,几个月前还远在新西兰从事相关工作。“今年初,我在公众号上得知茅箭区以‘事业编企业用’方式引进人才,当即投递了简历,通过企业、政府组织的面试后,6月份正式入职驰田公司。”肖均阳说。

      为破解辖区企业引才难题,茅箭区探索实施“事业编企业用”机制,调剂全区事业编制30个,人才引进后在企业工作3年,服务期内纳入事业编制备案管理,企业为引进的人才发放薪酬、缴纳“五险一金”。工作满3年后,可在民营企业工作,也可选择到相应事业编岗位工作。今年6月,首批19名引进人才以事业编的身份入职8家茅箭区重点民营企业。

      据了解,湖北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卓越工程师集聚、工匠培育“四大专项”,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扬帆”行动、“楚天英才计划”“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推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湖北全力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湖北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立项课题50%以上由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纲。

      历史上,荆楚大地上有过“惟楚有材”的骄傲,也有过“楚材晋用”的遗憾。而今,湖北以“楚人爱才”书写“人才兴鄂”,人才释放出的动能,正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