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沙洲鹿影美 海天鸟鸣悠

    作者:本报记者 周梦爽 苏雁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2日 09版)

        碱蓬湿地里,黑嘴鸥在哺育雏鸟。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条子泥湿地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李东明摄/光明图片

        北京林业大学科研人员在条子泥湿地科考采样。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正在带崽的麋鹿。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条子泥湿地,被碱蓬植物染红的滩涂。李东明摄/光明图片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两种珍稀野生动物“打架”了怎么办?在江苏省盐城市的东台条子泥湿地,这个问题曾深深困扰着任思成。

      2019年7月5日,包括条子泥湿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5年过去了,任思成的身份从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的硕士生变成了博士生,不变的是他始终穿着水裤,跋涉在泥泞的滩涂,记录着条子泥的变化:“随着保护力度加大,这里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红日初升,记者正走在海边的大堤上,远处平静的湿地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上千只黑嘴鸥几乎在同一时刻振翅高飞,如同被风激起的层层浪花,扩散至天际。“是猛禽来了!黑嘴鸥特别青睐碱蓬属植物,会在碱蓬地上集群筑巢,一旦有外敌入侵,它们便会共同抵御。”任思成放下望远镜,兴奋地解说起黑嘴鸥的生存智慧。

      盐城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的全球第三大繁殖地。每年3月,数千只黑嘴鸥都会准时来到条子泥湿地求偶交配、繁衍后代。到7月底,新出生的小鸟陆续掌握了飞行能力,将会跟着亲鸟一起飞往南方越冬。

      但前些年,黑嘴鸥遭遇了一个无法匹敌的对手——麋鹿。

      麋鹿同样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在野外灭绝,后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等保护措施,重新回到了黄海滩涂这片久违的故土。

      2020年,盐城大丰野化放归的约50头麋鹿首次扩散到条子泥湿地。“我们发现麋鹿常常成群结队地进入碱蓬地撒欢,踩碎鸟蛋、鸟巢,踩死雏幼鸟的情况时有发生。条子泥区域活动的麋鹿数量逐年剧增,2024年已经发展到1000头左右,严重干扰了黑嘴鸥的繁殖,必须给它们‘劝架’了。”任思成说。

      2021年到2023年,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在黑嘴鸥繁殖核心区外陆续修建了17公里长的生态围网,阻止麋鹿进入,同时围网下方开设若干出入口,方便野兔、黄鼬等对黑嘴鸥影响较小的动物进出。

      “安装围网后效果显著,麋鹿进入黑嘴鸥繁殖地的次数大幅降低了,只是偶尔会有麋鹿借助地形越过障碍。”在生态围网外,任思成边走边观察着繁殖地里的动静。一旦有个别麋鹿误入,湿地管理中心就会组织人员将麋鹿及时引导至繁殖地外。

      为进一步保障黑嘴鸥的繁殖,2024年6月底,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开展了新型电子围网的建设。当麋鹿接触围栏金属导线时会有电击感,但脉冲时间非常短暂并不会造成伤害。麋鹿在收到几次警告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不再靠近黑嘴鸥的繁殖地。“麋鹿没有错,只是野生动物的家变挤了。我们希望为麋鹿和候鸟创造互不干扰的栖息环境,在这片旷野上共同壮大族群。”任思成说。

      至此,麋鹿与黑嘴鸥的冲突终于告一段落。

      “在东部沿海人口稠密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确实面临着巨大挑战,这里能够供动物自由利用的土地已不富余,我们只有‘螺蛳壳里做道场’,为野生动物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介绍,条子泥湿地在启动申遗工作前,一度被列入围垦计划,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保护政策才保留了下来。目前,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再野化尝试。

      正午时分,记者驶过海岸,原本广阔的滩涂已被涨潮的海水覆盖,鸟儿们都去哪了?在贾亦飞的指引下,记者从黑嘴鸥繁殖地向南驱车十余公里,一块由鱼塘改造而成的特殊候鸟栖息地,上万只在此停歇的候鸟映入眼帘。

      原来在2020年,东台市在离候鸟觅食海岸不远的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进行了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帮助鸟类开辟了一块躲避涨潮的停歇地。

      栖息地建成不久,调查团队就在这里发现了1164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青脚鹬。2023年秋迁的鸟类调查结果显示,在此停歇的水鸟总数达11.3万只,创造了栖息地设立以来的最高纪录。“720亩高潮位栖息地”项目还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会议缔约方大会发布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成为滨海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

      傍晚时分,壮观的鸟浪在这片湿地上演,群鸟的翅膀闪烁着金色光芒,与海天相接处的晚霞交相辉映。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剩下鸟儿们振翅奏响的乐章。

      每年,超过300万只候鸟在此南来北往,上演着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现象。谁能想到,从俄罗斯楚科奇的苔原到缅甸莫塔马湾的滩涂,从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到新西兰的米兰达海滩,无数相隔遥远的地理单元被这些小小的鸟儿串联了起来。“条子泥湿地正处于候鸟迁飞路上的核心地带,守护好条子泥是一份神圣的责任,也是在守护人类社会共同的生命奇观。”贾亦飞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周梦爽 苏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