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文艺评论周刊·舞台艺术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主题音乐季演出渐成规模

    作者:黄敏学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1日 16版)

        无锡民族乐团“未——乐于生长 无限可期”2024/2025音乐季海报。资料图片

        图为上海交响乐团2024-25音乐季海报。今年是该团建团145周年,新乐季中凸显了这一元素。资料图片

        音乐季为乐团实现管理程序化、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是提高乐团艺术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音乐季”是职业乐团核心艺术生产和演出的年度规划。每当进入下半年,各大乐团便开始纷纷发布音乐季。从乐季主题到演出阵容,都会引发专业人士和乐迷们的热切关注——新的音乐季将展现什么风格?有哪些“大咖”亲临现场?近年来,国内主题音乐季演出渐成规模,不仅是艺术家集中展示个人技艺、风格的平台,也在提升乐团演出质量、职业化水平,培养观众、音乐美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音乐季与职业交响乐团发展紧密相关

      音乐季与职业交响乐团的兴起和发展紧密相关,一个音乐季一般从当年的9—10月延续到次年的5—6月,由二三十套音乐会构成。乐团往往会将音乐季的演出计划和日程安排提前公之于众,营造十足的期待感。音乐季最早可追溯到西方民间的节日庆典演出,如春季以复活节为中心的演出系列、冬季以圣诞节为中心的演出系列,演出一般持续两三个月,时长和一个季节的时间差不多,这种演出被视为音乐季的雏形。

      18世纪早期,德国莱比锡地区开始出现零星的私人音乐会,到1781年,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大厦(又称“布业会馆”)落成,随后布商协会资助的管弦乐团将排练和演出场所迁到此处,并以建筑名称冠名——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每年从9月29日的米迦勒节到次年3月的复活节期间,乐团通常会在每周四举行音乐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走进音乐厅,音乐季演出制度正式形成。1813年成立的伦敦爱乐协会,是第一个连续举办音乐会演出季的组织,通常一期音乐季包含6~8场音乐会。柏辽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名家都曾在音乐季期间自己作品公演中担任指挥。音乐季以连续性的密集演出推动了音乐艺术从贵族阶层走向市民群体。

      对于职业交响乐团来说,音乐季不仅是艺术创作和演出的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经济运作的重要手段。1833年,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弗朗茨·拉赫纳尝试组建“艺术家协会”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前身之一),召集宫廷歌剧院乐团的演奏家连续举行4场音乐会,演奏家在音乐季期间转为维也纳爱乐乐团成员,如其表现出色,得到专业认可,便被正式吸纳到具有私营协会性质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季还为乐团带来了经济与曲目的“双丰收”。1842年,美国首家职业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成立后,曾由58名乐团成员为139名订购客户提供一个音乐季10场音乐会的服务,不仅为乐团带来经济收入,围绕音乐季创作的作品也充实到了乐团的“曲库”中,促进了乐团的职业化发展。

      随着音乐季制度的流行,各大乐团的策划越来越开放多元,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有意识地为观众呈现丰富的音乐流派、新的音乐元素。音乐季期间往往还会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儿童音乐会等,向公众普及音乐知识,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为音乐季融入中国色彩

      作为“舶来品”,音乐季的概念自引入我国起,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悄然改变着国人的音乐审美观念与欣赏习惯,也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国色彩。

      20世纪初,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的上海工部局乐队以夏、秋两个音乐季的形式在上海定期演出,拉开国内古典音乐大众传播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部局乐队整体改制为上海交响乐团。到1956年初,上海交响乐团老团长、著名指挥家黄贻钧主持制定《上海乐团交响乐队全面规划草案(1956—1967)》,希望借鉴世界一流乐团的做法,推行音乐季。1986年,上海交响乐团开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音乐总监”,通过“一年两季”的方式规划乐团的年度演出计划,策划推出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不朽的柴可夫斯基”等系列演出。演出的不少曲目都是上海首演乃至全国首演,引发广泛关注,不仅为上海交响乐团赢得了口碑,还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古典音乐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乐团也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城市成立自己的交响乐团,并实施音乐季制度。音乐季的演出内容也从最初的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逐渐扩展到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以及民乐、现代和当代的音乐作品。如2011年起,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持续推出以世界各国古乐为主题的“紫禁城·古乐季”,演出包括中国音乐曲目在内的世界古乐,已成为北京春季古典音乐市场的一景。继首个“漪——泛起无限可能”2023—2024主题音乐季后,无锡民族乐团近期再度发布“未——乐于生长 无限可期”2024-2025主题音乐季,持续以一系列充满江南特色的音乐演出,彰显中国气派、国际表达。还有一些流行音乐团体以“青春”等主题开启年度音乐季,推出系列MV、开展巡演等活动。

      一些乐团依据中国音乐市场与欣赏习惯,对音乐季的时间安排进行了创新。中国交响乐团打破职业乐团跨年音乐季模式,推出“2022音乐季”,演出时段为2022年1月15日—2022年12月底。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认为,以自然年来规划乐季,不仅能使乐季演出窗口与中国传统节日完全契合,而且填补了西方跨年音乐季模式中的“暑假”空档期,更符合中国观众在假日走进剧院的习惯。

      在中国,音乐季不仅是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变得更接地气。如今年开始举办的“四时有序·自然有声”成都乡村音乐季,把音乐季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结合,从今年3月到明年2月期间,将围绕节气的时间节点开展近百场乡村音乐会,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音乐季还在线上发力,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云上音乐季”等系列音乐直播活动,打造精彩纷呈的“云端”音乐盛宴,用多样化的音乐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奏响中国旋律。

    以高品质音乐季助力音乐创新发展

      纵观音乐季的发展历史,其为乐团实现管理程序化、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是提高乐团艺术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音乐季,应使乐团获得自身发展,实现艺术品质、成本核算、演出收入、社会效益之间的均衡,同时应充分满足观众的音乐审美需求,起到普及音乐知识和音乐美育的作用。目前国内高雅音乐的市场化程度尚不完善,出现了一些套用音乐季名称,策划粗糙,主题牵强附会的演出。有些所谓“音乐季”只有几天、几场演出,或是一些水平不高、质量低下的“水团”节目“大拼盘”,令观众看后感到“没有诚意”“不值票价”。还有一些流行音乐团体将主题音乐季作为宣传噱头,借以实现圈粉打榜之目的,将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背离了对音乐艺术品质的追求。

      如何提升音乐季品质,使其获得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同、助力音乐创新发展?

      笔者认为,提升音乐季品质,一是提升乐团专业策划能力,音乐季是乐团艺术水准、演奏水平、运营能力、市场影响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要明确自身艺术特色、传统,设立主题、选定曲目,保证音乐季的策划与乐团品牌和艺术追求相符。二是实现资源共享,打造音乐共享传播平台,统筹演出、演出推广、票务营销等资源,体现集聚功能,凸显联动效应,培育成熟稳定的演出市场。三是创新传播手段,顺应媒体融合趋势,通过VR虚拟仿真、人工智能交互等全新技术手段,提升线下音乐季的亲民指数和沉浸式观演效果;加强线上音乐传播、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使高品质音乐艺术作品抵达更广泛的人群。四是发挥音乐季的文化引领作用,持续推进高雅音乐的普及教育,除了在音乐季期间举办与音乐季内容相关作品解说、音乐讲座,还应继续做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为高雅音乐传播创造环境。五是加强监管,做好演出规划,审核赞助商资质,优化演艺营商环境,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将音乐季庸俗化,而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者:黄敏学,系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