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西南科技大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以特色学科服务地方建设

    作者:黄琦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0日 09版)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一流科研单位毗邻。学校勇担使命,主动“答题”,走出一条“以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服务战略腹地建设”的特色之路。

    聚焦创新人才新需求

      “三线”建设集中建立了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了一批尖端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时代发展为“三线”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三线”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西南科技大学着力赓续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力争为提高我国国防战略能力和地区经济实力提供更多新动能。

      在与“三线”地区同心同向同步的发展进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自主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最活跃的地方建设开拓者,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学校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立足国防军工领域,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遵循“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勇担当”的定位,创建并深入实施“三浸三制三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和输送一批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国防军工、服务地方建设的创新人才。

    创新“三浸三制三化”体系

      学校坚持以“大教育观”为统领,构建区域高水平大学“三浸三制三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养国防军工领域创新人才。

      构筑“三浸”新模式。学校努力构建科技大思政育人浸润全链条,形成“三全育人”创新链,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全过程浸润式教育;构建军工特色文化浸润全链条,打造军工文化长廊、军工书院等载体,开展“三线”建设英模走进学校课堂等活动,激励学生建功新时代;构建职业精神养成浸润全链条,邀请共建单位领导专家和典型模范走进校园宣讲“‘三线’建设精神”“科学家精神”,强化价值引领。

      构建“三制”新机制。学校探索构建产学研联合办学四维共建体制,即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支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省人民政府共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4家董事单位联合办学;整合多主体资源禀赋,推动形成“学科共建、人才互聘、平台共用、成果共享、文化交融”的协同联动新机制;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与军工单位等共建系列创新班,制定“标准化+增值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块化+菜单式”半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

      构造“三化”新路径。学校积极推动军工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及时将国防科技工业最新科技前沿引入教材,引进世界一流课程;推动课堂教学现场化,在董事单位建立实践基地集群,将核心课程开在国防军工科研生产一线上;推动项目学研一体化,引导学生全程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丰富学生科研体验。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三浸三制三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材料一级学科,面向核、兵器、电子、航空4大军工行业构建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发展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5个学科入选省级“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统筹打造一体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4门。出版高质量教材44部,其中多部教材被国内同类高校参考选用。与大型军工企业共建167家科教融汇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及国防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建成国防科技工业核环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相关高水平学科育人平台已有效服务4.5万名国防特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国防创新团队,开办各类创新班10余个。

      学校协同育人特色明显。学校获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百佳案例;在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学校居全国第67位;先后培养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航空武器火力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天眼”选址人等1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成为西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作者:黄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