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这些暖心故事56】接力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9日 01版)

      【这些暖心故事56】

      盛夏的一天清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前孙村,75岁的杨均堂早早守在小院门口,手里攥着一张模糊不清的老照片,不时向院外张望。

      “爹,这天太热了,您先回屋歇着吧。”大女儿杨志坤劝道。

      杨均堂执拗地摇摇头:“今儿能‘见到’你爷爷,这是咱家的大事。”说着,他摘下老花镜,用衣角细细擦拭。

      这时,刹车声传来。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和褒扬纪念科科长张福国和本地志愿者王吉仓匆匆走来,“老爷子,浙江的志愿者叶庆华把照片修复好了。您老瞅瞅电子版,不准确的地方还可再修改”。

      杨均堂颤抖着接过手机,来回比对端详。许久之后,一行浊泪顺着脸上的皱纹滚落下来,他喃喃自语:“这回终于见到父亲了。跟老辈们描述得一模一样……”

      1949年,杨均堂出生仅8个月,父亲杨国城留下一句“跟着共产党出去闹革命”,就离开了家。此后,家人知道,他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再之后,传来的消息让全家人悲恸欲绝——杨国城英勇捐躯。

      “爸爸长啥样?”年幼的杨均堂盯着那张照片问——这是父亲唯一存世的照片,画面已经有些模糊。

      母亲答道:“方方的脸庞、高高的鼻梁,眉毛又长又浓……”能有一张父亲清晰的画像,成了杨均堂的夙愿。

      一晃7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几个月前的一通电话,点燃了杨均堂的希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来电,想为我爷爷画像……我父亲激动得一夜没睡!”杨志坤告诉记者。

      是日,志愿者们登门来画像。杨均堂努力回忆母亲生前描述的点点滴滴。为了准确记下脸部特征,志愿者们逐个走访杨家的亲属。此后,他们隔三岔五打电话,一点点地画,复原、对比、修改、上色……

      今天,画像终于完成了!杨均堂背过身去,用袖口抹去眼泪。转身,他紧紧握住张福国的手,哽咽着连连道谢:“帮我向浙江的好心人叶庆华说声‘谢谢’!”

      叶庆华也是一名烈士家属。她的丈夫孟祥斌生前是一位军人,为搭救一名跳江轻生者牺牲。丈夫牺牲后,叶庆华组建了一支公益团队。听说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者为80多位烈士找到了亲属,可多数没留下相片,她就来帮烈士画像。

      “从浙江到河北,两地志愿者千里接力!咱心里装着烈士,烈士就永远活着……”王吉仓说。

      截至目前,上百名志愿者一起为沧州的24位烈士画了像。

      (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