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舞台上的科技不能喧宾夺主

    作者:王 勇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6日 07版)

      【学术争鸣】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可能。在戏曲舞台创作领域,科技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艺术创作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同时也为戏曲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可能有人会问,舞台上的高新科技会对京剧艺术造成冲击吗?我非常自信——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在舞台上,内容才是“王者之道”。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戏曲工作者而言,在内容与形式的博弈中,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即是故事,即是内容。戏曲内容寓理于情,戏曲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表精彩演绎,所传达的正是其中深邃的内涵,这也是戏曲寓教于乐的传统。因此,戏曲的根本是内容。

      此外,中国戏曲讲求程式性、虚拟性,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少胜多,强调以演员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讲述动人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戏曲独特韵味的重要体现,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戏曲特征。

      舞台运用高科技,在科技为舞台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是为了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把握好戏曲传统的气韵与时代精神的脉搏。舞台上的科技不喧宾夺主,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舞台创意。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元杂剧中便已有关于舞台布景和道具的专门术语——“砌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彰显舞美,暗示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如戏曲舞台中的一桌二椅以及点染环境的各种物件等,它们的功能并非独立表现实景,而是结合人物造型和表演,为演员提供动作依凭,以适应戏曲处理舞台空间高度灵活的特点。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我们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和观众审美来进行创新,这对于拓展空间场景、丰富观演体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依靠科技手段呈现出的过于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削减了戏曲的假定性特征,削弱了其程式化的美感,尤其是过度依赖科技手段,还会使演员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从而淡化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

      我们提倡科技有限度地参与戏曲的舞台创意,反对罔顾内容、盲目追求形式突破、挤压演员表演空间和意象传达的科技“创新”。孟子强调“充实之谓美”,戏曲则讲求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以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大制作,这些外在逼真的形式虽然震撼,却剥夺了文、舞、乐所蕴含的生命力。如果说演高山就在台上造山坡、演战场就往台上调人马,从视觉上或许有冲击效果,却挤压了演员的表演、去除了想象的空间、破坏了戏曲的情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了注重整体的戏曲艺术在各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的生态失衡。

      以小舞台来展示大世界是戏曲舞台的宗旨,若过分依赖高科技包装,过分追求场面宏大、视听真实,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便与戏曲精神背道而驰。戏曲舞台艺术应回归遵循艺术规律的本体创作,有限度地进行科技探索,将舞台还给演员,尊重演员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空间,以保持传统舞台特有的美学质感。

      (作者:王 勇,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

      (项目团队:李晋荣、李笑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