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驱动 应用导向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陈敏 戴成秋 李泽军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09版)

      在科技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IT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20多年来,坚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在复杂工程领域内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人才,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PBL(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重构理论、实践、“双创”课程体系,并广泛开展政校企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学院着力打造一流核心课程体系,对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目标,针对理论性课程按素质、基础、核心、专业分类,分批建设,采用“因立法果思”闭环不断迭代。“因”即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明确课程目标;“立”即立德树人,做好课程思政设计;“法”即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细化过程考核;“果”即做好数据分析,归纳总结课程学习效果;“思”即教学反思与反馈,持续改进课程。五大环节相互配合,持续优化,从而达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效果。学院已建设并获批以“数据结构”为代表的6门省级一流课程和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为代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了一流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群。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积极探索“PBL+‘三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校企协同、科教互补、线上线下融合,引导学生从企业、科研、社会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工程实践能力。“PBL+线上线下”,是指依托线上自建程序训练平台扎牢基本功,再辅以线下学期小项目整合,检验与夯实学生的软硬件编程能力。“PBL+科教融合”,是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学研究项目、横向课题、“双创”等项目,以项目制形式开展工程应用实践教学,并要求专任教师担任学生团队指导教师。“PBL+校企协同”,是指持续建设产业学院,整合学校、企业资源,开展更多的企业实际项目。近几年,学院持续推进与广州粤嵌、新大陆、广州仁智云、源辰科技等企业的混合式教学,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

    重构“双创”教学体系 提升创新创业意识

      学院以“赛、研、实”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构建开放创新性小组学习及训练空间,将学生竞赛、教师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实际项目结合,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以赛促学,赛训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采用“四段式”培养模式,提升各学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一开展班级团体程序设计训练夯实学生编程能力;大二进入各类开放创新性实验室筹备各类学科竞赛;大三继续学科竞赛和完成企业实际项目;大四进入企业实习或自主创业。在4年的学生培养过程中,“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巩固基础,“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强化实践能力,探索形成了融合“OBE+PBL”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强化教师团队建设 提升师资综合水平

      学院构建专业课程类、工程实践类、“双创”类3类别课程团队建设机制,建成名师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构筑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体系。开展专题讲座、教师互听互评、会议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院教学水平。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开展以“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四个回归”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过程设计、互听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寻求改进策略,共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获各类荣誉10余项,获各类教学竞赛奖项10余项,获各类教学成果奖近10项。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产教融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陈敏 戴成秋 李泽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