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奏响星空与土地的“交响曲”

    讲述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博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7日 07版)

      【一线讲述】 

      作为一名航天领域的科学家,我有幸亲历了航天技术从遥远的星空走到脚下这片土地的过程。

      囿于时间与空间,遥感影像通常只能捕捉到部分信息。科研人员需要通过这些信息去反演一个全过程模态,即将遥感数据转变为人们实际需要的地表各种特性参数,但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和团队经过数年攻关,构建了复杂环境目标识别智能大模型,成功应用于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等领域。

      攻坚克难的同时,我也常想:如果能利用航天技术,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那该多好。传统农业普查难以实时、准确地反映农田的实际情况,但将复杂环境目标识别智能大模型应用其中,我们就可以通过低成本、大时间跨度和大空间跨度的技术手段去监测、评估土地利用情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们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精准农业和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碳循环,为农业减排、土壤结构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确保高产、高质量的基础上,让农业变得更加可持续。

      在江苏沭阳、浙江上虞和龙游等地,我们连续两年以上的碳循环监测和标准农田样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以碳清查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评估体系,为农产品建立碳足迹评估与农业碳票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航天技术应用之路从不平坦。地面调查技术与空中观测数据之间的时空同步问题,由点到面的观测统计问题,以及恶劣环境下的数据采集问题都等着我们去攻克。期待科研人员共同探索创新,深化航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让精准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张蕾、陈海波、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陈娟、朱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