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点滴变化逃不过空中的“眼睛”

    讲述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程师 韩博威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7日 07版)

      【一线讲述】 

      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大、察汗淖尔湿地周边植被指数提高、大城市热岛效应减轻……这些点滴变化都逃不过空中“眼睛”——风云气象卫星。

      自1988年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至今,我国已先后发射了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在轨运行,是全球唯一同时运行上午、下午、晨昏、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作为敏锐的太空前哨,它们都“忙”些什么?

      记得我小时候,北京每年春天总会发生一两次沙尘暴。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后,我知道风云气象卫星可以清晰地监测到每一次沙尘天气全过程。

      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风云四号B星搭载的快速扫描成像仪,可对2000公里×2000公里的区域进行每分钟一次的高频观测,且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全球最高水平。

      要知道,1分钟的连续观测能力,能大幅提升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监测的灵活性和精密度。通过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我们能够对沙尘过程进行连续追踪,对沙尘影响范围进行判识。结合卫星资料,我们还能分析沙尘的源地以及输送路径,并掌握沙尘天气演变规律和传输特征。

      如今,看高温、探火情,风云气象卫星更是不可或缺。尤其是对气象观测较为稀缺的地区,气象卫星可以提供长时间序列的实况观测资料。

      通过卫星广播、互联网及遥感应用业务系统等多种方式,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还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建立了2000年以来植被、地表温度、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等长序列卫星遥感数据集,并联合多地编制了植被、城市热岛、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火情等10余项技术导则。完成卫星遥感应用系统(SMART)2.0及3.0版本研制,在全国气象部门中使用,并推广到多个国家。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瞧,在黑龙江,风云气象卫星的技术应用已经纳入黄金旅游廊道规划中;在上海,卫星云图等产品接入城市“大脑”,用“智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张蕾、陈海波、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陈娟、朱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