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实践型教授评定激励我前行

    讲述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曹永康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6日 13版)

      【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③】

      1998年,我初到上海交通大学时,建筑学还是一个新办学科。没有历史积淀,意味着它不像其他历史悠久的建筑学专业院校,有一套适合自己专业的职称评价体系。

      当时,上海交大的建筑学评价体系主要借用自其他专业,比如土木、力学、船舶工程等。坦率地讲,这些评价标准对建筑学来说并不是很适合。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新引进的年轻教师来说,未来的晋升路径并不清晰。从我的研究志趣而言,相比学术研究,我更愿意做建筑遗产保护勘察设计等实践性工作,这让我更有获得感和成长感。因此,我选择了以设计实践为主的发展路径。但是,在交大这个理工学科为主的职称评聘体系里,我明显感觉到这条路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二十多年来,我完成了大量建筑遗产保护修复设计作品,获得了行业认可,也拿到了不少设计奖项。同时,我在实践中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同步形成了论文、专利。

      但是,上述工作并不被彼时的评价体系所认可,因为拿到的课题、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够,我很长时间无法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2017年12月,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成立后,考虑到建筑、风景园林、工业设计等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将教师的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价体系中。后来,学院和学校一起建立了实践型职称系列的评价标准,把有显示度的实践成果作为评价的主体和重点。譬如,我之前获得的国家文物局保护设计工程奖、上海市勘察设计一等奖、教育部勘察设计奖等都被认定为有效成果,再加上论文、著作、课题等学术成果,我终于圆了“教授梦”。

      实际上,高校实践型人才分布很广。传统理工科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却忽视了教师在技术应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贡献,不仅限制了教师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上海交大的实践型教授评定标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创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