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江西服装学院:传承中华优秀服饰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闵 悦 沈新建 陈翠娥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12版)

      作为一所以服装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江西服装学院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实践育人形式、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加大服饰文化育人课程建设,打造服饰文化育人课程群,在提升理论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服饰与技艺”“中国服装史”等10余门服饰类课程,注重将外在知识传授与内在价值阐释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展现中华文化精髓,讲好服饰文化融合故事,培养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开设实践探究课程。学校注重将服饰文化渗透于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优秀毕业作品展,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以丰富学习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设艺术鉴赏课程。学校开设“服饰文化与中国精神”“传统纺织刺绣”“国画与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摩赏析”等系列艺术鉴赏公共选修课程,在紧跟时代前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华服饰文化内涵,兼容并蓄、守正创新,让服饰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丰富实践育人形式

      学校充分利用办学特色优势,打造情境互动的沉浸式实践教育体系,在实践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体验。学校利用汉服、唐装、旗袍等民族服饰,开展中华服饰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中华服饰文化魅力。学校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剧《服装赋》在江西纺织服装周暨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活动中多次公演,成为传承服饰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

      打造中华服饰文化赛事活动。学校坚持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为己任,举办27届“润华奖”服装设计大赛、6届“红衣坊杯”华服设计大赛,成为向学生及社会传承中华服饰文化、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举办民族服装秀,运用各民族特色服饰展现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风采,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加强中华服饰文化海外交流。近年来,学校积极与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同举办服装设计作品秀,邀请来自德国、瑞士等4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服饰文化交流。交流活动在增强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

    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充分挖掘服饰文化育人资源,建成以中华服饰博物馆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育人环境,在激发情感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触景生情”中激发情感认同。中华服饰博物馆建有中国古代服饰、民族服饰、当代设计大师作品三大展区,展藏有各民族及不同时代的服装、饰品等万余件。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直接感受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身临其境”中激发情感认同。学校建有霓裳宫、润华园、衣都女神像等以服饰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设施,营造具有中华服饰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中华服饰文化的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身体力行”中激发情感认同。学校汉服社、非遗工坊协会、匠衣华服协会等各类社团组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服饰文化之美;校内拥有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古丝绸织绣技艺中心、张肇达潮牌工作室等近百个实验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和实操中弘扬、推动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近年来,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3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服装人因工程学”等5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华服饰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学校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纺织行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地”。

      (闵 悦 沈新建 陈翠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