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王架子村:

    沙土地结出“富裕果”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夏旭光 解 斌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05版)

        王架子村农业产业示范园特色种植区。侯立萍摄/光明图片

        杜立芝(左)在秋月梨基地指导帮助技术人员进行疏果管理。夏旭光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秋月梨套完袋了,后续一定及时打药防病防虫,同时及时追肥……”正值仲夏,丽日熏风,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王架子村的绿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秋月梨基地里,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抬手拉下一根树枝,给梨园工作人员讲解秋月梨管理要领。

      秋月梨在中秋节前后成熟,果型浑圆,形似明月,有皮薄肉嫩、汁甜如蜜等特点。“我大学毕业听了杜立芝老师的宣讲,下决心回到家乡工作,并在她的指导下与梨结缘,开始了种梨生涯。”36岁的基地负责人李小龙向记者说道。

      李小龙介绍,他承包了330亩地种植秋月梨,2023年亩产五六千斤,每斤价格在4元左右,收益比较可观。“杜老师说要再帮我提升管理技术,把亩产再往上提一提。”李小龙表示。

      如今,李小龙不但自己走上了富裕路,而且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田秀才”,带领乡亲们一同走上种梨致富路。

      梨园枝繁叶茂,瓜田绿意葱葱,树林繁茂旺盛,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房子里通了地暖……走进王架子村,移步换景,所见皆是美丽乡村的模样。

      然而,十几年前王架子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我们村有685人,村里1885亩地多为沙土地,种庄稼收成不好。受自然条件限制,“靠天吃饭”的窘境一直难以打破。那时候种花生、地瓜、西瓜,花了不少力气,总感觉忙忙碌碌,但到年底一算账,收入没有多少。”王架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磊回忆。

      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努力改变贫穷面貌。“王架子村属于黄河故道,这种沙土地更适合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西瓜。”20多年来,杜立芝带领科技服务团队跑遍高唐县的每一个村,王架子村成为她重点关注的对象。

      王架子村虽然有种西瓜的传统,但西瓜多为本地品种,以留籽种植为主,产量和口感一般,在市场上难以打开销路。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针对王架子村的情况进行测土配方,精心研究各类西瓜品种,最后选定龙卷风西瓜。经过育苗、试种以及采用水肥一体化等科技种植技术,西瓜一经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村民们一算账,每亩西瓜能纯挣四千多元。同样是西瓜,不同品种就能比原来多挣一倍的钱,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更换西瓜品种。

      如今,王架子村的西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依托种植西瓜的优势,建设了一个占地百余亩的西瓜市场。全国各地的西瓜品种和客商在此聚集,让王架子村的发展天地更加广阔。

      脚踏实地干,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使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村头的高唐渔蔗种植家庭农场,记者看到,绿色的瓜蔗田里西瓜已收获完毕,甘蔗正旺盛生长,有近一米高。“我在村西承包了50亩土地,实行瓜蔗套种种植。西瓜选择龙卷风和甜王两个品种,甘蔗选的是紫皮甘蔗和黄金甘蔗。除去人工费用和种子、肥料等成本,算下来亩纯收入4万元以上。”该家庭农场负责人吕恒介绍,原来以为甘蔗只能在南方种植,没想到甘蔗在北方也能种,而且西瓜甘蔗套种效益更高。

      这几天,吕恒跟杜立芝一起细心查看甘蔗长势,天热有些旱,他们就想办法设置滴灌带。近两年,吕恒一直跟着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学技术、学经验,发现当地土质气候适宜种植甘蔗。于是,在杜立芝帮助下,巧妙运用成熟时间差异进行西瓜套种甘蔗,实现效益双增。

      据高唐县委书记杨新胜介绍,近年来,高唐县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打造鲁西平原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抓手,一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区、新型工业集聚区、美丽乡村居住区“三区共建”,持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打造县镇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积极推广高效间作农业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探索实行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王架子村还有700多亩林地。如何结合实际发展林下经济,让村民腰包更鼓?为此,王架子村不断探索和完善林下种植技术,引进赤松茸进行推广种植。王磊介绍,春秋两季林间最适宜赤松茸生长,约40天即可收获成品,每平方米产赤松茸20多公斤,每公斤成品菌可售20元以上。

      “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动下,如今,我们村的土地全部实现生产托管,其中花生玉米间作200亩,秋月梨500亩,西瓜400亩,杨树700亩,可以说特色产业已具规模,村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越来提高,我们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王磊笑着说。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夏旭光 解 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