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多维协同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作者:柳海民 满 莹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15版)

        山东省日照市金海岸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扎染。新华社发

        湖南省常宁市宜城小学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救生衣上的救生哨子。新华社发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党和国家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学校布局结构、办学效益、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宏观实践遵循,也是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引领。以多维协同模式突破层次的隔离、结构的割裂、要素的单一与身份的局限,全面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有助于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景。

      1 突破层次的“高与低”,确立优质创新、多维协同的发展理念

      突破不同层次学校间的隔离,需确立纵横立体、多维协同的发展理念,创建大学主导、政府协调、幼小初高学校一体化发展的行动模式;需要形成理念共创、资源共享、发展共商、文化共育、教研共修的发展格局,以平等对话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主体协同、项目协同、活动协同、时空协同、发展协同。

      在主体协同上,一要促进政校协同。地方政府作为学校发展的监管主体与学校合作的协调主体,应充分发挥监督与调控作用,优化协同育人政策环境;学校应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积极融入地方政府改革项目,实现目标一致、行动合拍、政校关系最优化。二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大主体协同,学校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在项目协同上,可建立联合发布课题机制,组建联合教研指导组,集中攻关“幼小初高大”一体化协同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优质课程研发、课题研究等方面群策群力、共建共筹。在活动协同上,一要推进教学活动协同,通过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教学模式创新,打破固有学科学段概念,重构学科教学教法。二要推进教研活动协同,以多向互动的教研工作模式使各级学校形成合作机制。在时空协同上,推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互动,变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与配置公平化。在发展协同上,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的运行机制,实现发展共赢。

      2 突破结构的“级与类”,创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发展范式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是整体式、融合式的改革实践,要重构各级各类学校间的逻辑关联、价值关联和实践关联。多维协同实践模式旨在打破学校间的等级与类别划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多域联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范式。

      推动各级学校之间的联动,创新纵向贯通的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学校内部,开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的学段贯通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跨学段同课异构等教学模式变革,强化相邻学段的衔接性。聚焦学生发展潜质的差异设计个性化课程与教学,实现学生跨学段交流。在基础教育学校外部,促进高中与大学教育相衔接,贯通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制度保障上,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重要制度性先导,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开展改革试点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探索与大学有效衔接的人文类项目课程、理科类项目课程、工程类项目课程。如建立与“强基计划”衔接的中国大学生先修课程体系,实现高中、高校贯通培养优质创新人才。

      推动各类学校之间的联动,创新横向融合的发展模式。第一,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融通发展。构建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联合发展机制,通过共制人才培养标准、共商课程体系结构、共享优质师资,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平台。建立中职教育与各类本科教育的衔接机制,拓展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第二,推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结对共建。公办学校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并完善结对共建机制。选派公办学校骨干教师至民办学校参与集体备课、互动评课,组织民办学校教师到公办学校研修,参与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活动,实现教研“双线”互动与资源共享。第三,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学前及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建设从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3 突破要素的“少与全”,创新布局合理、要素完备的发展模式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是区域协调、要素联动的改革实践。“少”指向特而精,“全”指向均而优。在学校外部布局上,要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壁垒,在学校内部运行上,要实现软件要素协同驱动。

      聚焦改革创新,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城乡学校共同体是将城乡学校联结起来的一种协作机制,旨在实现城乡学校在师资配置、教学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互通有无、分享成就、融合发展。在推进过程中,一要扩大政策发展空间,构建“大学区-跨区域”共同体发展框架。在“就近入学”原则下,通过覆盖城乡的大学区制,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再分配。在学区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片发展,扩大城乡学校共同体规模。二要通过名校集团化发展助推城乡学校共同体走向深化。集团化办学是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口支援、委托管理、捆绑发展等模式实现“名校扶弱校”“名校帮新校”“名校带农校”。三要保证共同体内师资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共同体内部可以制定教师“双向流动”的政策法规,建立“下乡补贴”“进修补贴”双向流动补贴制度,激励共同体内部深度交流。

      推进学校内部要素联动,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构建优质均衡的学校发展框架,实现学校内部要素的协同驱动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实践抓手。一要研制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以行动基础、行动思路、行动理念、行动纲要、行动重点、行动保障等为内容的行动计划框架。二要凝练学校文化,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等进行系统总结。三要开展德育提质,坚守办学方向、树立大德育观、力求全面发展。四要创新学校课程,优质化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化建设地方课程、特色化开发校本课程。五要创建更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创设课堂教学新形态。六要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确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七要推动更开放的学校治理,采取“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方式激发治理动能。八要健全学生评价,以着眼于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评价方式变革。学校要因地制宜,选择多要素或单一要素进行改进,实现学校内部要素“均而优”。

      4 突破身份的“师与生”,“幼小初高大”紧密衔接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本源”,而教育家精神则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追求。多维协同实践模式,要求“幼小初高大”各学段有效衔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成长。教师要突破身份界限,既为师者也为学习者,在互动中实现整体提升。

      创新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以成长共同体培育教育家型教师。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阶段割裂、学科分离的现实问题,制约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在“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搭建“幼小初高大”教师成长共同体,创新教师培养路径。通过高校教师与幼小初高学校教师双向挂职、互聘等方式整合“幼小初高大”各学段优质教师资源,打破高校教师、师范生、幼小初高学校教师之间的专业障碍。增进教育主体间教研互通、资源互享,保证教师成长的连续性,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加强与名师名家交流互鉴,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与经验。“幼小初高大”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建构要求地方政府、高校、幼小初高学校建立联盟,以链式组合促进互补型教师教育资源流动。地方政府要协调整合“幼小初高大”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完备的组织与制度保障,保证共同体建设的规范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要立足教师教育发展前沿,在为幼小初高学校输送优质师资的同时,搭建名师名家交流互鉴平台,为幼小初高学校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幼小初高学校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在为高校师范生提供实践场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家引领,横向搭建幼小初高学校与全国中小学名师和著名专家交流的桥梁,使教师可以学习优秀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交流学习中积淀教学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总之,以教师成长共同体为动力机制,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柳海民,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原副校长;满 莹,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