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有趣味、重启发、强实践,创新高校德育

    作者:潘建红 李晓明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13版)

      【一线探索】

      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全社会道德建设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仍面临诸多难题,如德育方式创新不足、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教师队伍素养有待提升、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加强德育工作,高校应从创新德育方式、优化实践体系及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着力。

      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趣味性和启发性。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而探索德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变革则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以学生体验为核心,选取热点话题,以讨论交流、头脑风暴、演讲竞赛、主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打造浸润式课堂,并推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堂联动,构建全方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教师备课时应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学习现状,结合学生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兴趣喜好等精准制定教学方案,把厚重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维场景,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历史纪录片、动漫等形式呈现,增强德育教学资源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线上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此外,高校还应促进德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聚合,运用数字技术将优质德育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转化、分类、存档,聚合成系统化、专业化教学资源,实现德育教学资源共建、互联、共享。

      重视实践育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实践体系。高校应坚持校内和校外有效联动,推进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德育实践育人新模式。一是深度挖掘德育资源,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在校内建立勤工助学、科技创新、课题合作等以活动为主的德育实践体系,还应将德育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去,围绕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等育人关键节点,组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二是高校应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例如,可组织学生“打卡”校史馆、党史馆、博物馆、红色景点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打造行走的特色德育课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投身社会实践。三是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德育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需将师资队伍作为核心抓手,建立以德育课教师、辅导员为主,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为辅的实践指导小组,并将符合条件的党政干部、企业研究人员、知名专家等纳入德育授课队伍,打造全方位宽领域的德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德育实践教学分层分级培训,鼓励教师分享实践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凝聚社会多方协同育人合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德育工作需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调的德育网络系统,共筑良好的社会育人机制。一是探索多样化的家校联动模式,如建设家校网络互动教育平台,加强高校与家长线上线下的沟通互动。二是加强校园德育环境营造,如将德育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依托校园文化长廊、人文雕塑、文化墙等,为德育工作提供浸润式的文化育人环境;组织清扫校园、光盘行动、图书馆书籍整理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劳动精神;借助校园广播站、社团、社交网络等渠道宣传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事迹,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道德观念,引导其自觉效仿榜样、践行优秀道德品质。三是高校可积极对接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协同开展校外实习实践项目,将德育拓展至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

      (作者:潘建红、李晓明,分别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