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一场文物与中华饮食文化的相遇

    ——读《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作者:陈柏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16版)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王辉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民以食为天,《诗经·小雅·鱼丽》中有言:“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说明先秦时期,饮食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诗词歌赋之中。历朝历代,说饮食的文章典籍数不胜数,喜欢美食的名家更是灿若星辰,人们对于“吃”的话题永远不乏关注点。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以下简称《宴飨万年》)的作者王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饮食文化史。她承担过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等展览的内容策划工作,著有《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等作品。这样兼具学术身份和策展经验的作者,她会如何表达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我是带着好奇心翻开这本书的。

      全书分七个部分,五谷为养、肉食为充、素食为主、醇酿佳饮、五味调和、烹饪有术、礼始饮食。全书采用彩色插图,大量真实清晰的文物图片为这部著作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增色不少。

      作者巧妙地从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入手,带领读者走进中华美食文化。在“五谷为养”一章中,作者首先抛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饭”,而不是“吃菜”或者“吃肉”作为进餐的代称?随即,书中用史实给出解答:“源于中国人沿袭数千年的以谷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并由此阐释出“北麦南稻”农业生产格局的由来。书中还讲到,我们经常听到“江山社稷”一词,那么何为社稷?作者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社稷”指的是土地和五谷之神,是中国古代国家的代称和象征。用“社稷”代指江山,出自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一书,此外《礼记·檀弓下》,也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语。这样的追溯,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书中还提到不少与农业及饮食相关的成语、诗词、历史典故等,令人耳目一新。如唐代宰相郑余庆,曾通过邀请众官员食用粟饭,来表现勤俭和清廉的故事,使读者既增长了知识,又了解了唐代的农业发展史。书中对于一些俚语的由来与解释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吃干饭”,书中说,现代人说“吃干饭”往往带有贬义,指光吃饭不干活,但在古时却没有这些感情色彩,干饭又名“糒”,就是将蒸熟的米饭摊开在日光下暴晒而成的干燥饭粒。汉代行军作战,多携“糒”充饥。在“外来之麦”中,对于麦子的前世今生,作者深入研究文物和典籍,从《诗经·大雅·生民》中“诞降嘉种”到殷墟中“告麦”二字,最终得出结论:麦来自地中海,在商周时期之前就传到了中国。

      这本书虽以史学考证为主,却使用了很多现代观点与词语,如“古人的黑暗肉食”“呷酸吃醋”等,增加了内容的时代性和可读性。

      不仅内容生动,《宴飨万年》在装帧设计上也别出心裁,采用的是“龙鳞装”。这是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方式之一,亦称“旋风装”,最早出现于唐代中叶,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时期的装帧形式。在制作的时候,以长纸作底,将书页按一定比例依次错开粘贴于底纸上,这样读者阅读的时候“逐叶翻飞,形若旋风,鳞次相积”,富于美感。

      《宴飨万年》让文物成为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饮食文化史的讲述者,让读者与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实现了一场有温度的相遇。

      (作者:陈柏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