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快过来,我发现野生幼鲵了,在这里!”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一束灯光探进水里。只见清澈见底的溪水间,一尾5厘米长的幼鲵正摆动着尾巴,轻盈地穿梭在石缝间。近日,在江西靖安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杞山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夜观时多次发现江西大鲵野生幼鲵并展开救助。
“大鲵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躲在洞穴里,晚上才出来活动。每个月我们都会开展夜观监测,这已经是保护区连续四年发现江西大鲵在野外稳定繁育的幼鲵了。”大杞山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占德洋说,大鲵与恐龙同时代,人称“水中活化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非法捕捞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严重。我国对其采取建立保护区、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10年前,很难遇见野生大鲵。这些年,随着保护区的成立,通过专人管理,打击非法电捕、下网、下地笼等行为,水生物种种群得到极大恢复,再加上北潦河的良好水质创造了绝佳的生长环境,现在,每次夜间巡护几乎都能见到野生大鲵!”说起野生大鲵现状,占德洋兴奋不已。
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境内,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541公顷。“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珍贵古老孑遗物种繁多,是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之一。”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丁永刚介绍,自2016年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下设的青山、宝峰、璪都、大杞山4个保护管理站,紧密开展交流合作、日常巡护、自然教育等,为“万类霜天竞自由”提供优质庇护。
“嘘,动作小点,别被小动物发现了。”日前,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峰保护管理站负责人邹鸿堰与同事正轻手轻脚地安装着红外相机。
“我们通常选取动物迁徙道路布设红外相机。比如白颈长尾雉多在山地间行走,喜吃虫子、果子,我们就在板栗树周围布设。”邹鸿堰说,红外相机可实现对野生动物24小时拍摄,保护区内设有120台红外相机和7个防火微波监控塔,可实时监控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最近拍到的动物越来越多,红外相机的电池用不了多久就要更换。”
这些年,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稳定恢复,保护区内发现濒危物种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包括我国极度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等。“十年前,保护区内已知高等植物2106种,动物429种;现在,保护区内已知高等植物2342种,动物482种。数据的变化,印证了靖安县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和自然环境的显著改善。”丁永刚说。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魅力,从保护区发散到了更多地方。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村民包训详曾是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璪都保护管理站的护林员,也是该片区发现我国极度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第一人。
护林的经历让包训详爱上了这片大山,多年来,他拍摄鸟类、昆虫、兰科植物等照片4000余张,采集制作昆虫标本40余盒,向公众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他的影响下,港背村村民自发成立了村级生态保护理事会,严厉打击“炸毒电”鱼、非法采砂、砍伐、狩猎等破坏生态行为,守护绿水青山。
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村民们也借着好生态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产品。“游客就是冲着猕猴来的!生态好了,山里的猕猴多了,游客也多了,大家伙儿赚得盆满钵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让港背村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变身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全民参与,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培养了自然体验师等人才,在保护管理站周边建设4个自然教育基地,研发和开展夜观、观鸟、动植物科普、森林探索等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丁永刚说,自然教育活动以公开招募形式在网上发布,深受孩子们喜爱,每次都有不少亲子家庭踊跃报名。在寓教于乐中,环保意识传递到新的一代。
万物共生、美美与共,生物多样性的优良“成绩单”装点出一幅天蓝水清的生态画卷,在靖安演奏出美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协奏曲。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李玉兰 王洋 本报通讯员 唐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