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是长安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学院之一。长期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秉承“价值引领、需求导向、特色培养、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实施“学科协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产教科教融合、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融通的“新文科”人才。
强化党的领导 深化价值引领
筑牢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
擦亮思政教育底色。学院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聚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创造性开展学风建设“八大行动”、校园文化聚力工程等思政教育活动,培育了一批可示范、可引领、可持续的思政特色精品项目。推进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打造“长大经管君”新媒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鲜活性、生动性、实效性。
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学院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新文科+思政教育”模式,打造“物流经济与政策”“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交通特色高校经管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融通’的培养路径改革与实践”等一批“新文科”项目,全力推进慕课等平台线上课程思政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价值引领。
坚持需求导向 优化专业布局
推进人才培养全链条融合
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学院坚持“入主流、立潮流”,聚焦提升学生能力素质,打通经管类与交通类专业之间的知识交叉渠道,开设“运输经济学”“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交通大数据分析”专业交叉课程,实施“学科点培育工程”“学科团队培优工程”“经管学科强基工程”,获批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管理体系”和“学术体系”双轮驱动机制。
深化教学实践融合。学院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对标专业培养方案,以知识要点为基础,能力素质训练为导向,设计与课堂知识协同、与专业技能融合、与理工专业交叉的教学、训练一体化提升内容,深入实施学生学科竞赛服务计划、师生双向选择服务计划、本科生创新训练“子计划”,开展交通运输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学术引导课程,为学生提供学术前沿、行业前沿、项目策划、关键技术等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全方位的学科竞赛辅导服务。
聚焦特色培养 提升课程质量
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
探索课程建设新模式。学院坚持以本为本,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抓手,着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新思路。组建8个学术团队,成立5个内设机构,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基本特点,设置“基础层、专业层、综合层、实践层、创新层”5层能力训练体系,推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有机融合、多维发展、全过程融通,着重培养厚基础、强能力、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打造学生多元发展的“立交桥”。
打造课程教学新范式。学院坚持“四个回归”,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对基础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对通识选修课鼓励个性化教学,创新开展翻转课堂。坚持产教科教融合,推动政产学研资源共享,与中国公路学会、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等20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学长来了”“企业总裁进课堂”等校社、校企合作教学课程,建立课内外互补、校内外互动的教学模式。
夯实条件保障 助力全面发展
推动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多措并举凝聚育人合力。学院着眼深化“三全育人”格局,建立党政领导、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学业导师 “六维”联动的育人网络,聘任A、B岗专业责任教授,推行学业导师制,实现方向性政治领导、全程性思想教导、倾听性情感疏导、互助性学习辅导、个性化专业指导、榜样性举止引导、针对性就业宣导“七导”协同的立体育人格局,使学生能随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生活中的困惑、职业发展中的迷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夯实载体培养创新能力。学院立足培养学生理论实践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建设完成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市重点实验室,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等一批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交通大数据、交通经济决策、智慧物流、交通企业管理、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交通智能决策6个实验实训模块。
面对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将紧密围绕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任务要求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党建引领把方向、学科建设强基础、特色发展扬优势、能力提升建新功的总要求,优化行业特色高校经管类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打造“长安经管”品牌,积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孙启鹏 李想 陈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