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稻麦两熟研究》读后

    作者:程顺和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0日 11版)

      水稻和小麦是世界范围的两大主粮作物,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促进水稻和小麦的高产稳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稻麦两熟就是在同一块田地里,一年内收种稻麦两种作物的一种种植制度。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水旱轮作耕种模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稻麦两熟制,初现于东晋、南朝时期,经唐、宋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遍及整个长江流域,现今又向华北平原发展。它不仅能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稻、麦水旱交替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清除土壤有毒物质,防止稻田次生潜育化和减少病、虫、杂草等。

      目前,我国采用稻麦两熟栽培的常年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其中江苏占三分之一多,是稻麦两熟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稻麦两熟区水稻和小麦总产、单产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由于受气候环境变化、经济形势发展、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稻麦两季的茬口衔接互相影响,水稻迟熟严重影响并推迟小麦的播种与收获,而小麦迟播迟熟又推迟水稻的播栽期与成熟期,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稻麦两熟制就如同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一样,新时期也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内在迫切要求。

      张洪程院士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率先从农业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稻麦两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科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人为投入资源,达到稻麦周年平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他带领科研团队,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分项和综合潜心研究十多年,取得了诸多突破性重要创新成果,其中“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综合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张洪程院士领衔著成《中国稻麦两熟研究》一书,纵观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内容集成创新。该书把稻麦两熟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周年栽培温光水肥的大农时系统里统筹技术应用。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全书以稻麦两熟周年平衡高产高效为目标、新品种耕作栽培新模式等科技创新为动力、生产条件改善为基础、经营体制改革为机制,创新稻麦两熟制度新结构及配套关键技术和经营服务体系,集成了品种选育与适配品种筛选、全程机械化农艺、绿色化生产、信息化监控服务和现代稻麦产业规模化经营等诸多新成果新理念。

      二是技术先进实用。该书选择水稻栽培核心技术作为突破口,创新现代稻麦两熟制度。全书融入了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奖项的创新成果,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书介绍的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了作物耕作栽培作为农业基础应用型学科的“初心”和使命。

      三是呈现形式创新。该书的编创呈现形式,一改传统专著系统性介绍和逐步展开论述的著作方式,开门见山,紧贴科研和生产实际,每一节专题都从“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入手,接着就介绍“开展的试验和研究及结果”,提出“创新的技术方案”,讲述“示范应用的效果与效益”,同时对“应用前景与发展建议”做进一步剖析。如此著作方式,是对科学本质的一种回归,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是让专著更接近专业读者、更“接地气”的呈现形式;也是更具实用性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表现。

      四是填补专著空白。世面上关于水稻或小麦的专著并不鲜见,但是将稻麦两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论述,国内外尚未见相关同类专著。张洪程院士领衔团队,以大量创新成果为支撑,著成《中国稻麦两熟研究》,不仅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

      (作者:程顺和,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稻麦两熟研究》张洪程 等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