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芮国强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15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亟须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引领下,积极进行创新转型。

    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创新的力量离不开人工智能、5G、元宇宙、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和前沿科技。传统意义上,技术主要意味着身体操作,但对于高新科技而言,智力与知识成为重要因素。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不同,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应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资料、以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与规格,教育系统必须以此为引导,迅速更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夯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

      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建基于科学知识,更新迭代非常快,且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还是职业本科大学,在紧跟高新技术发展的脚步方面,都与企业有着较大差距。高校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等条件也难以满足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总体上看,高校很难单独承担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实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一直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企业长期被定义为“辅助者”“合作者”,致使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实质性融合。基于此,应当促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而非协助者,驱动其深度参与甚至主导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明确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同时提出了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具体措施。相关政策已经为优化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的进程并不顺利。要夯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就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角色,不折不扣地兑现政策承诺的优惠措施,并努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形成命运共同体;还可对照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标准,增加新兴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数量。

    强化面向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专业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新型储能、类脑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则是未来产业的代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面向这些产业及时开展专业建设。

      实际上,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已经有意识地指向新兴产业。2021年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就突出了面向数字化技术的原则,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的设置。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将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当前,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应当进一步强化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建设,并贯彻三条原则:其一,站稳专业建设的立足点。传统理念认为,大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这一观点具有强大影响力。作为新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容易落入“学科核心”的窠臼。其实,学科与专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专业指向产业或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而学科指向学术知识的生产与传承,并不直接关联实际工作。从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科是宽广的基础,专业才是直接的需要,因此,切忌强调学科建设而忽视专业建设。其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迅速的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尚未成熟定型的产业。指向这些产业的专业建设应大胆开拓,勇于探索,不能期望条件完备之后一蹴而就。其三,积极运用高新科技,尤其是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专业进行提质改造。

      (作者:芮国强,系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