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既要积极抢位发展,又要善于错位发展,这是对各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自身战略定位的科学指引,也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指引。
1.抢位发展,就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技创新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的科学把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通过技术进步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给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演进的革命性变化。比如,18世纪60年代开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用蒸汽机取代人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世纪40年代开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由机械化向电气化的转变,再一次促成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20世纪中叶,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其所开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由电气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回顾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一场大浪淘沙,从宏观视域看,它们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从微观角度说,它们引起了一国一地经济发展的起伏和企业的优胜劣汰。
更深一步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甚至可以说呈几何式增长。在此背景下,毫无疑问,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劣势,谁就会丧失发展机遇,甚至落后于时代。
当前正在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为先机。“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算力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进步相协同,呈现出融合创新、全面发展的态势。这一方面显著拓展了科技创新的广度,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另一方面持续将科技创新向纵深推进,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云技术、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而这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我们的最大机遇。
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在对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可能由此推动的产业变革进行提前布局。如美国制定出台《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标准战略》,德国提出以“工业4.0”为核心的数字技术领域攻关,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之路》,日本聚焦“超智能社会”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奋发有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抢抓科技创新的机遇,就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具体而言,一是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二是抢抓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机遇,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促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作、创新链各环节协同攻关的良好生态。三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视同仁为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汇聚更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
2.错位发展,就要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是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地方来说,高质量发展是上述各个方面的统筹,而每一方面的内容,具体到一时一地,也会存在差异。这说明,高质量发展不是全国齐步走,也不是各地一个模式推动发展,而是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同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也不是齐步走,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之所以必须坚持先立后破,是因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涉及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是一个发展先进和逐步淘汰落后的过程,总会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冲击。比如,一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既会引起劳动就业岗位的变化,产生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引起企业的变化,有一部分跟不上发展脚步的企业会出现裁员或倒闭;还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减少政府税收,引起财政资金紧张;等等。只有坚持先立后破,让新质生产力自然顺畅地逐步替代和改造升级传统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之所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仅存在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巨大差异,而且东、中、西部还分属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就必然不同。即使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也因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色、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赴不同地区考察调研时就为我们作出了示范。比如,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广西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若干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沿海沿江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导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之所以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是因为不同产业的发展、不同领域的创新,有着不同的规律。应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和科学指导,把科学部署转化为顶用管用实用的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科学分类、精准施策,不断提升经济治理水平。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明确本地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优势和短板。其次,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尊重科技发展及其成果转化规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最后,善于从大局看问题,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入了解自身比较优势以及本地产业在产业链上中下游、高中低端不同环节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制定出符合全局利益并切实可行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错位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充分梳理本地特色和优势,加强科学规划和论证,精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避免产业趋同或同质化竞争,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总之,积极抢位发展强调积极进取、抢抓机遇;善于错位发展强调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抢位发展和错位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发展思路,而是辩证统一、并行不悖的,二者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都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片面强调抢位发展,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产业结构趋同,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难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片面强调错位发展,忽视抢抓机遇,忽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容易丧失竞争优势,影响长远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大局而言,各个区域各展所长,既积极抢位发展,又善于错位发展,才能形成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杜飞进,系北京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