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江苏:

    向“新”而行 产业“飞腾”

    作者:本报记者 李 健 苏 雁 刘 习 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4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5G智能工厂里,组装摩托车像搭积木一般;AI赋能,磁悬浮物流线跑出了加速度;光伏电池组件效率频创世界纪录,“全球第一吊”吨级不断攀升……

      向“新”而行,江苏正在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请将这边车窗降到1/3高度。”顺着手指方向,车窗缓缓下降到指定高度。自动驾驶、智能调节……记者在一台理想新车试驾中体验多种人车交互功能,感受中国电动汽车日新月异的变化。

      智能化,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中。

      “现在,每40秒就能下线一台车!”在理想汽车(常州)制造基地,智能制造负责人李斌话语中透着自豪,“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条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的生产线,点焊、自冲铆接等连接工艺自动化率达到了100%,超过3000种零部件都可智能配送至相应工位,效率大大提高。”

      围绕智能化,江苏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为4.4万家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完成改造企业2.1万家,实现星级上云企业超2.4万家。

      强大的产业链支撑是产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密码。这一点,常州可谓“标杆”,如今,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常州,实现技术、资金和人才的集聚,产业链日趋完善与强大。2023年,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7680亿元,整车产量近68万辆,占全国的比重达7.1%,动力电池销量接近全国的1/5,生产动力电池的32个环节,常州覆盖了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

      “我们用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张北工程、世界首个实际运行的五端柔性直流舟山工程、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昆柳龙工程先后投运……一个个耀眼的成绩,彰显中国柔性直流技术真正站上了世界电力技术最高峰。

      为何有如此成绩?“‘特高压直流与柔性输电高端装备攻关团队’在2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专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首创和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雪峰介绍。

      作为国内电力保护控制及智能电力装备领域最大的科研和产业化基地,南瑞继保凭借一系列创新技术,为特高压、风电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在三峡工程、“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助力产业加速“飞腾”。“目前,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已集聚相关企业近1200家,覆盖九大关键产业链环节,在发、输、变、配、调度等方面领跑全国。”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绿色制造处处长张克兵介绍,2023年,该产业集群实现营收超3600亿元。

      一条不断上扬的发展曲线,是先声药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生动注释。“2023年研发费用19.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29.7%,集团持之以恒将创新和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先声药业副总裁史瑞文介绍,过去5年创新药收入占比从32.9%提升至72%。

      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先声药业依托集团“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建立了以南京为主体的四大研发创新中心和6个国际标准制药基地,持续人才引进、开放合作,助力创新升级,多款创新药即将上市。

      为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提升,南京市成立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生命健康领域中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一站式”公共服务。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已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南京生物医药谷现已集聚生命健康领域企业1000余家,初步形成以基因与细胞产业为引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为制造业集群,检验检测、CXO、医药流通服务为特色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介绍。

      近年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萍介绍,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节能环保等多个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串点成链,聚链成群。江苏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生态链在集群内有机融合,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聚能成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本报记者 李 健 苏 雁 刘 习 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