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者:黄 刚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6版)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中华民族连绵不绝、多元一体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推动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历史文化遗产是闪耀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独特精神标识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故宫、敦煌莫高窟、澳门历史城区、泰山等文化和自然遗迹星罗棋布,京剧、昆曲、中国篆刻、二十四节气、太极拳、藏医药浴法等独具民族特质的非遗项目熠熠生辉。无论是物质形态的实物遗产还是精神形态的活态遗产,都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反映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特定历史现象,体现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认知审美能力和理想信念信仰,揭示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具有永恒的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河南安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孕育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民族价值观。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遍布全国的红色资源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等等。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我们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写照,共同塑造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党。

      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见证中华文化主体性,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历史文化遗产里铭刻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生动表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和保护的珍贵典籍资料把中华文明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两次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发展格局,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古人创造的工程奇迹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和追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凸显文明特性,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更足,底蕴更深厚。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孕育其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亘古亘今、绵延不断的精神标识,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精神力量。

    2.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延续中华民族精神根脉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调研历史文化遗产都十分关心保护问题,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保护为主,切实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物和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沧桑巨变而流传下来,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传承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把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统筹起来,全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长江三峡文物、西藏重点文物、传统村落等重大保护工程,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建立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发展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

      在保护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好,做好研究阐释工作,推进合理适度利用。加强管理是传承利用的前提,应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健全“先考古、后出让”机制,构建文物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守好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研究阐释是传承利用的基础,应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合理适度是传承利用的原则,应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使其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优质资源,例如胡同是北京的显著特色,北京老城区改造提升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留胡同特色,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对于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始终要怀有温情与敬意,不但要精心守护好,还要完整地将它们交给后人,推动民族精神根脉绵延赓续,让中华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物和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才能真正发挥其历史、科学、艺术、教育等多重价值。

      用科技激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科技创新是历史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最新技术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科技分析依据,三维可视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让观众更好体验文物和参观展览,通过“云游长城”“全景故宫”可以在线沉浸式体验“爬长城”“逛故宫”。以科技进步赋能文物保护,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能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充分发挥文物古迹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学校具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教育是激发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力的重要途径。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善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讲好“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大力培养高层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我国是文明古国、文物大国。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加强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历史文献学、体质人类学、古文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实施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培养一批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力度,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融合赋能,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既守住文化根脉,又开出时代之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4.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向世界精彩讲述中华文明故事,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细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讲述亚洲文明发展史和交流史,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无论是法国卢浮宫还是中国故宫博物院,珍藏其中的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等等。这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都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金名片”,都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的基因,展现着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包容的博大气象,古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开辟的友好交往之路,敦煌文化正是世界多民族文化精粹的融合。应深度挖掘蕴含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加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交流,深化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保护人类文明精华,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黄 刚,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