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让盲童“看”见音乐

    安徽省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张晨

    作者:本报记者 安胜蓝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12版)

      【青春之我】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

      跟着我唱完这一句,一名盲童学生突然说:“老师,我好像感觉到了春雨后的潮湿,还闻到了青草的香气……”

      “对了,就是这样。”我一边继续弹奏,一边顺着她的描述,引导她继续丰富心中的场景:“你仔细听,是不是还有鸟鸣?江水的波浪,是不是沙沙作响?”

      她沉思了一会儿,惊喜地告诉我:“老师,我听到了!”

      在聆听中想象,在想象中演唱,通过这种方式,我让孩子们“看”见音乐。

      我13岁那年失去了光明,迷茫、烦躁、自卑曾一度环绕着我。直到听到钢琴曲《月光》,我仿佛看到夜色中的光影交织。乐曲令我平静安宁,传递给我温柔的力量。我爱上了音乐,从此踏上求学之路,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

      音乐重塑了我的人生,我想做它的使者,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我选择来到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的学生都是视障儿童,许多孩子从小失明。我该如何向他们解释音乐的意象,让他们感受他们从未看见过的世界?

      看不见,就去聆听、去嗅闻、去触摸。视障儿童虽然视力受损,但其他的感官非常灵敏。我从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总结出了“多审美通道统合”的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孩子们调动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形成一种“通感”,再发挥想象,在心中构建一个具象的立体场景,从而“看”见音乐,“听”见色彩。

      我在琴键上弹奏不同音高,让孩子们感受高音的明亮和低音的暗沉;用和谐与不和谐的和弦对比,让孩子感受音乐情绪的舒缓与紧张。教学歌曲《木瓜恰恰恰》,我便买来木瓜,让孩子们触摸外表、嗅闻香气、品尝味道;排练歌曲《上春山》,就带他们去公园玩耍,让他们“沉浸式”感受春天的大自然……

      其他感官的打开,为孩子们推开了另一扇大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出乎我的意料。“可乐是白色的,因为我觉得白色代表了凉爽。”“我同学的声音很好听,是粉红色的棉花糖。”孩子们的逻辑奇特,却又自洽。

      我从来不会纠正他们“可乐是黑色的、声音不是糖果”——他们各自建构、描述的世界是如此精彩,洋溢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善和美的向往。音乐唤醒了他们的感官,赋予了他们从更多角度观察世界的能力,丰盈了心灵,启迪着智慧。

      音乐想象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亦如此。我用音乐告诉孩子们,不要为自己设限,即便身体限制了你,也要想方设法去拓展更多可能。我希望他们成为敏锐的体验者、优雅的生活家,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描画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本报记者安胜蓝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