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北京:

    永通古桥迎新生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郭奕洲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09版)

      北京永通古桥(八里桥)文物活化利用启动仪式暨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活动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开启。这标志着北京永通古桥(八里桥)正式完成修缮,对外开放,578岁的古桥风韵得以重现。

      永通桥位于北京通州和朝阳二区交界处,南北向横跨通惠河,因距通州州治八里而得名。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由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有“舟行不必挽桅”的传说,明英宗赐名“永通桥”,并造就了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2013年,大运河上的永通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永通桥(八里桥)因年代久远和负载量大,出现了条石破损、错位及桥体表面铺装网裂等问题。

      “当时有一部分是被附在沥青的下面,还有一部分被埋在了引桥的两侧,我们在施工的时候,挖出了这些砖条形石,把它恢复到我们这个主桥上面。”北京市朝阳区文旅局副局长于雯雯介绍,工程人员采用小型器械和传统工具,以毫米为单位逐步排查桥面沥青下的结构,确保对文物的干扰降到最低。

      如今,经过修缮的永通桥再现古桥风貌,桥面的条形石错落有序,古时的车辙印依旧可见。再向古桥边望去,栏杆上的32对石狮子形态各异,雄狮昂头挺胸,母狮与幼狮相戏,造型生动。

      如何做好永通桥(八里桥)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永通桥是有故事的地方,将近600年的历史,如今文脉还在,景观还在。”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做到三步,即保起来、美起来、活起来。

      启动仪式上,永通桥(八里桥)数字焕活计划正式亮相。通过“长桥映月数字藏品”“数字扫描还原古桥盛景”“石狮子数字扫描与创新制作”等一系列创新手段,这座古桥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郭奕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