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爱与教,为每个特殊孩子量身定制

    ——走近特殊教育青年教师

    作者:本报记者 彭景晖 李丹阳 殷泽昊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12版)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蔡丽琴(中)给学生讲授推拿按摩的要点。受访者供图

        带着耐心与孤独症孩子相处,是李紫微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受访者供图

        张雪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水果。受访者供图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特殊教育青年教师】

      上课铃未响,几个十多岁的学生已迫不及待,踩着轮滑鞋溜向操场。老师李紫微迅速帮助几个年纪更小的学生穿好装备,三步并作两步滑到轮滑队伍最前面,为学生鼓劲加油。操场上热烈爽朗的笑声,盖过了轮滑课的上课铃。

      难以置信,这个场景出现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那些矫健的身姿和自信的面庞,来自一群孤独症孩子。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曾顶着“他们穿上轮滑鞋肯定站都站不稳”等质疑,坚持给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教授轮滑。她眼中,“地球也是一颗星,星与星之间当然可以交流”。

      自今年的全国助残日起,记者相继走访了各地多个特殊教育学校,领略到特殊教育领域青年教师的别样风采。他们用爱、用耐心、用方法,陪伴残疾学生走过艰难的成长岁月;他们用身体力行,纠正着一些人对特殊教育的误解——“特殊教育教师不是一个‘哄孩子玩’的角色,而是专业的教育者,基于专业的知识指导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技能学习”。

      他们付出了常人不曾了解的艰辛,也得到了很多常人不曾体会的成就感。虽然,他们是教师这个群体中,成就感来得最晚的人。

    一句“老师好”的能量

      “他们需要我!”当被问及择业原因时,几乎所有教师的回答里,都有这句话。

      2018年,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教师蔡丽琴作出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到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从大学到中专,从普通学校到特殊学校,这个决定不简单。

      “真的吗?”收到报名材料,校方给蔡丽琴打来电话,反复确认,“你是真的愿意来我们这里任教吗?”那时,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优质教师资源紧俏,一员难求。

      在那之前,蔡丽琴曾随团来到新成立的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研,学生求知若渴的情景让她久久不能平静。一名残疾学生艰难却努力叫出的一句“老师好”,似乎把她的心剜了下来,留在了这个校园。

      “一句‘老师好’,让我有一种使命感,真的想成为他们的老师。”她告诉记者,在高校,学生拥有很多优秀老师,不缺她一个;而在特殊学校,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又远远高于普通学校。学医出身的蔡丽琴,走上了特殊学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教师岗位。

      十几年前,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招收孤独症儿童时,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常束手无策。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李紫微找到校长,希望为孤独症学生单独成立一个班级,她自荐担任班主任。

      与思维和自理能力相对正常的聋哑学生相比,教导孤独症儿童有太多未知的风险。尽管已经有思想准备,持续袭来的困难还是超过李紫微的预想。

      有的孩子缺乏情绪控制力,有的不能预测行为结果,出现了破坏和伤害行为。在李紫微摊开的双手上,记者看到了不少伤疤。几次出现危险时,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挺身而出,挡在情绪失控者面前。

      走访过程中,很多教师透露了心声:特殊教育的“特殊”,不只源自学生的身体特殊,也意味着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需要有“特别的毅力、特别的方法、特别的爱心”。

      李紫微今天仍在担任孤独症学生的班主任。被孩子误伤时、教学经验在新的学生身上不见效果时,她有过心情消沉的瞬间,可只要听到一句“老师好”,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

      即使这句话在普通学校里“再平常不过,没有人会更多地在意”。

    因材施教成为“刚需”

      在北京市平谷区特殊教育中心,五年级班主任张雪姣和同事们会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期末评估时,学生不和别人比成绩,只和过去的自己比。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得到的锻炼全面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存。

      有专家认为,某种意义上讲,特殊教育更加趋近于教育最本真、自然而然的状态——注重唤醒个体的内在潜能,而非竞争。

      “在培智学校,同一个班的8名学生里,就有可能有8种不同的类型。在我的班上,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实际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张雪姣说,这种显著的差异性,使因材施教不再是“追求之高线”,而是“刚需之底线”,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行为干预方法和教学策略,去分层教学。

      讲生活语文课《好吃的水果》时,张雪姣至少要准备4个层次的教具——给有识字能力学生的文字卡,给识字能力较弱学生的图文卡,给没有识字能力学生的图卡,给有言语沟通障碍学生的沟通板,当然,她还会带苹果香蕉实物。值得费力这么做吗?张雪姣说:“有的孩子,起跑就是会慢一点的,起跑方式也不一样。值得!”

      学生们爱上张雪姣老师的课。这堂课上,教室的情境变成了张老师的家,上课就是“去张老师家玩,有好多水果”。学生一看不是上课了,不喊“上课起立”了,一下子就兴奋起来。

      几番努力下,一些不愿交流的孩子,开始说“苹果甜”;一些不愿互动的孩子,开始用手触摸香蕉;一些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甚至能依照课文中的句式描述自己吃水果的感觉。

      家长开放日,很多家长目睹孩子的进步后,流下感激的泪水。他们记得这位班主任曾一家一家走访,了解孩子对知识点的认知基础,问得细致入微。原来,老师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取得属于自己的、具体可感的进步。

      蔡丽琴同样把因材施教当作自己每天的“功课”。面对有视力障碍的学生,她不断整理和改进芳香疗法、运动养生、食疗养生和情绪调理的讲解方式,把知识点总结成学生可把握、可试验的技巧,如手的力度、角度、位置。面对有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她首先带领他们“屏蔽”周围的杂音,重拾自信。

    让成长的梦想坚实起来

      李紫微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更多彩的学习体验。三年前,为了教会学生写字背诗,她把当地快板书非遗传承人李延平请进了语文课堂。

      “这些孩子能学吗?”李延平感到不可思议,健全人要想掌握快板的手眼身法步都不容易。李紫微的想法却很朴实,只希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感受更多乐趣。出人意料的是,有韵有辙、充满节奏感的快板,竟成为大家学习语言和文字的“神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路过康复一班教室,人们总能听到学生们伴着竹板声背诵诗词。有了节奏感,孩子们背诗劲头十足。熟练后,李紫微和李延平商量着给快板加动作、设情节,形式也从单口变成对口,甚至还能群口。这些特殊的孩子,也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努力,回馈着老师。练习3年,这些孤独症学生能背诵40多首唐诗和五六段寓言故事。

      “孩子入学之前吐字不清、连不成句,只有我这个做母亲的听得懂。李老师带着他们打快板,我看到每一页都有20多句,孩子说得‘呱呱’的。”一位学生妈妈向记者分享着她最欣慰的事——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可能和健康成长的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2023年《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强化优质融合发展的若干重要举措。这些宏大的目标,落在张雪姣的实际教学中,就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用具体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积极干预,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理论是深邃的,具体方法是复杂的。”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后,她常挑灯夜读,“向皮亚杰请教、跟朴永馨学习、对洛瓦斯追问”,不断补充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成长的梦想变得坚实起来。

      今年,蔡丽琴从普通高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已满6年了,张雪姣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14年,李紫微有17年。这些曾经略显青涩的青年人,如今已成为各个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力量,带领更多青年教师,把青春挥洒在特殊教育这一不平凡的事业中。

      他们与特殊孩子的缘分,将继续书写下去。

      (本报记者 彭景晖 李丹阳 殷泽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