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日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㊷】焦晃:艺术生命在人民的舞台上常青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9日 01版)

        焦晃 光明图片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㊷】 

      他是出了名的“戏痴”,在话剧舞台上兢兢业业演了60年戏,尤钟爱经典名剧,人称“莎剧王子”;他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老戏骨”,凭借在《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汉武大帝》等剧中塑造的形象,一度定格了观众对于人物的想象。

      他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

      近日的一个午后,记者如约走进焦晃家中。寒暄过后,指着墙上的几张剧照,88岁的焦晃讲起了台前幕后的故事。大段大段的台词、长诗他张口就来,不假思索,仿佛每一个字都已刻入血脉。

      和话剧结缘,始于少年时期,当时的焦晃因战乱随父母在北京、重庆、上海几处迁转。在重庆,他偶然看到了两出好戏:陈白尘创作的讽刺国民党不作为的《禁止小便》,老舍和宋之的合著的呼吁民族团结、坚决抗战的《国家至上》。热爱戏剧的种子就此埋下。

      1955年,焦晃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来自苏联的列普科夫斯卡娅在上戏授课,为焦晃和一批学生带来了纯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教学。大学期间的焦晃,还接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9年一毕业,焦晃就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工作。

      和其他剧团不同,上海青年话剧团由上戏历届优秀毕业生组成。“那时候一排戏,我就拿着铺盖卷到团里。下班后,一个人在舞台上揣摩角色,累了把铺盖铺在办公室桌子上就睡。”焦晃记得,学习表演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诫:不要去“演戏”,要去建立生活。这些年,他一直在践行这句话。

      焦晃接戏很“挑”。挑编剧、挑导演、挑剧本……团队理念合不来的,再高的片酬也不接,“钱打不着他”。没有充足的案头准备时间,再好的戏也不接,“脾气倔得很”。为此,推掉了很多后来证明很火的戏。但他不后悔,坚持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坚持案头工作,让“角色”从自己身上“生长”!

      要不是亲眼见到一摞摞厚厚的稿纸,很难想象,焦晃把案头工作做到这样细致:《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悲悼三部曲》《钦差大臣》……每部剧他都有很长的创作笔记,角色线、生活线、事件线,写得密密麻麻。

      出演话剧《美国来的妻子》前,焦晃写下题为《一棵树》的小文,用剧中男主角的视角做“人物构思”。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饰演汉景帝,和导演交流后,他自己写了一段斩晁错的戏。“如果说从起念到行动之间有十道门的话,这十道门得渐次打开。后面的门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直奔最后一幕。”焦晃说。

      这也造就了焦晃演戏最大的特点——真实。“他把功夫都用在琢磨人物上,他的人物来不得半点含糊。”哪怕一个眼神、一声叹气,都是妥帖的,因为那个角色就是从他身上“生长”出来的。

      焦晃无比珍爱舞台、敬畏舞台。每演一部戏,甚至每场演出过后,都要仔细“复盘”。他和不少话剧观众成了多年老友,乐意听他们的意见。他还熟悉很多剧场的工作人员,经常从售票员、检票员那里了解观众的评价。

      焦晃将舞台视为信仰的殿堂。他说:“舞台上的一切都是那么有机,必须恰到好处,掌握好分寸。”“没有一种快乐,能比得上创作的快乐!”

      导演胡伟民曾这样写焦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没有聚光灯的照射,闻不到油彩味,呼吸不到剧场的空气,他是活不下去的,舞台就是他的生命。”

      2009年,焦晃牵头召集他的1959届上戏老同学重排《钦差大臣》,将50年前未完成的毕业大戏,搬上舞台。一群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充满爆发力的演出,令观众无比惊喜。舞台上的焦晃,浑然忘我,风华正茂。他说:“演员的一生一定要尽量扩展自己的创作幅度,奋发自己的创作激情。”随后,焦晃又找来他的老艺术家伙伴们通力合作,将28年前演过的莎翁名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拿出来复排。1984年,上海青年话剧团在长江剧场首次上演《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前前后后演了4个月,不仅票房大卖,在业界也获得普遍好评。1986年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该剧再度上演,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记得当年我们排练了6个星期,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我是用生命来拥抱安东尼的!”焦晃说,为了这场多年后的复排,他一直在蓄力。打太极拳、游泳,刻苦训练,保持形体。“舞台上,演员的脸不是最重要的,形体才是!”“我要让每一位观众,在看完演出的两个星期里,都一直想着我的人物!”

      这些年,焦晃把根深扎在戏剧舞台上,全力以赴为观众创造美好,而影视作品就是舞台之树上自然生长出的叶子。1987年,他以电视剧《工程师们》中的何景明一角,获第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1999年,出演《雍正王朝》,他把满腹忧患、不怒自威的康熙刻画得饱满深刻,他也凭借该剧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男配角和第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

      2013年,焦晃捧回第二十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2014年,78岁的他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出演何其沧,将一位老校长的形象演得深入人心。2021年,焦晃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

      今年3月,焦晃再次登台,在《剧耀东方·2024电视剧品质盛典》上接过“品质剧匠”的荣誉。“还想为观众再演一些戏。”这一次,坐着轮椅登台的他,眼角有泪光闪烁。

      一连几年,疾病的侵扰让焦晃行走不那么方便。“出门得备着轮椅和拐棍,很狼狈。最糟糕的是手不能写字。”望着客厅墙上那幅74岁时的《钦差大臣》剧照,他黯然神伤。

      对于舞台,焦晃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赤诚和眷恋。在他心中,“演员”两个字的分量很重——“演员的工作不是做表情、摆身段,而是塑造人物的灵魂。当这个灵魂与演员血脉相通、融为一体,人物才能活在舞台上,才能长久地活在观众心里。”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