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改进文风大家谈】好的科普作品“接地气”“有人气”

    作者:张仁开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01版)

      【改进文风大家谈】  

      通常来说,科普作品的文风主要是指科普内容的表达方式、创作技巧和传播策略,再深一层,科普作品的文风关涉科普工作者与科普受众的互动关系,折射的是科普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反映着他们对科普事业的感知认知、对科普受众的情感态度。

      生活中,现代科学技术往往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作为科技创新的孪生姊妹和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科普要求通俗易懂,但有些科普文章堪比专业论文,常常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部分科普场馆、科普展览高端大气,却往往门可罗雀。这些都与科普作品的文风密切相关。

      文风之于科普工作,不仅关乎单个作品的传播效果,更关乎整个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科普工作者唯有积极倡导并养成良好的文风,才能创作出既能反映现代科技高深知识、又更加“接地气”“有人气”的科普作品,让老百姓喜欢科学、理解科学、参与科学、支持科学,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筑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社会根基。

      改文风,首先就要坚守价值导向,从思想高处、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科普工作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要费心思、花精力、下功夫对科普作品精雕细琢。

      改文风,就要坚持需求导向,思群众之所思、想群众之所想,从广大群众的切身需求及其关注的社会热点出发,选择科普主题、遴选科普内容、推出科普产品。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需求,采取差异化、针对性的科普方式,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高科普的精准性、精确度。

      改文风,还要把握实践导向。只有经常走出书斋、走出实验室,深入基层一线、融入社会实践,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的典型案例,把前沿的科技知识、高深的科学原理讲清楚、说透彻,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好的科普作品让人如沐春风,既鞭辟入里又娓娓道来,播撒下公众对科学好奇的种子。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善于选取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阐述科技知识、表达科学思想、宣扬科学精神,让现代科技以更加可亲可敬的形象融入群众美好生活。

      (作者:张仁开,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