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遵循规律、错位发展、百舸争流——

    地方高校建设如何“更上层楼”

    作者:马陆亭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07版)

      由“211”“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牵动人心,也激发着地方政府、中心城市的创建热情。“一流”的提法是指向世界一流的,在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推动的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宜对标这一目标。但是,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意义重大,也需要加强统筹。

    区域高水平大学迎来跨越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布局按大区规划设置。尽管存在着各省域间不平衡现象,但各省域内的中央部门直属高校是为整个大区服务的。华北地区以北京高校居多,东北地区以辽宁居多,华东地区以江苏居多,中南地区以湖北居多,西南地区以四川居多,西北地区以陕西居多。1993年,这6个省市虽然只占全国省区市数的19.4%,但其拥有的高校量却占到了3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特别是经过1999年开始的高校持续扩招,大部分省区市的普通高校数量都有了明显增长。部分省份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如中南地区广东的高校数量开始超过湖北,山东、浙江、河北、河南、湖南等省份高校的增长量也很大,华东地区高校数量总体增长明显。到了2008年,原来高校集中布局的6省市高校数量在全国的占比已下降至27.0%。这一时期高校的增长主要反映在量的扩展上,还谈不上“高水平”。

      这期间,深圳率先开始重视高水平大学发展,此后一些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也逐步认识到了高水平大学的独特价值,创建热情持续增长。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各省份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双一流”建设进入第二个建设周期之后,许多省更是提出了一揽子的“冲高”方案,如江苏省的“高峰计划”、河南省的“双一流”创建计划、山东省的“冲一流”“强特色”建设、浙江省的“登峰学科”一校一策建设等。

    激发地方大学发展活力要重视特色兼顾公平

      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地方政府和相关学校都有内生动力,客观上也增加了教育资源、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总体上是好事。但是,要把好事办好,只有朴素的追求、积极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生态。

      其一,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强调特色。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应该与国家“双一流”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多元、互补、梯队的学术生态,增强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活力。在国家全面布局、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地方大学全面冲高是不现实的,需要找出有地方特色而国家层面尚顾及不到的优势学科及符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战略学科给予重点支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二,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遵循规律。大学是城市的品牌,高水平大学会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科技人才的直接贡献和声誉魅力的无形资本,这也是各地纷纷希望创建区域高水平大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大学是重科学讲规律的高深学问殿堂,办大学需要遵循办学、育人、学术、管理等客观规律,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三,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办大学需要花钱,但在以创新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大学绝不是消耗品,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本要素和活力源泉。走出“象牙塔”是近现代以来大学最为重要的特征,这就需要大学紧密联系社会、深度融入经济,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独特的贡献。

      其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应挤占其他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区域高水平大学发展是件好事,但不能不顾省情条件盲目拔高,特别是不能压缩其他高校的办学和发展经费,因为这对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并不利。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重在扶特、扶用,要在提高建设有效性、增强体系活力上下功夫,适宜利用增量资源进行战略调整。当然,想方设法不断增加资源,是需要战略眼界和务实策略的。

      其五,国家需要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布局的宏观调控。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更有利于发达地区,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因此,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需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统筹调控,既要保护各地区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也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薄弱缺口的政策支持。

    倒逼“双一流”建设大学迈向更高水平

      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省域来说有带动作用,对全国而言也会产生“鲇鱼效应”,有助于提高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整体活力。

      无论是重学科特色还是着眼于带动经济,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都致力于推动地方高校“冲高”发展,这也给部分“双一流”建设大学带来竞争压力,促使它们更加努力地完成建设目标任务。

      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介入,会激励全国性的“双一流”建设“百舸争流”,带动整个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大学将进一步思考自己对学术创新的引领、重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区域高水平建设大学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学术进步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实贡献。

      未来是以创新取胜的时代,创新成果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和省域层面的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在通过外因注入而转化为大学高水平发展的内因,进而推动形成以创新为牵引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作者:马陆亭,系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