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志与力”的兼备

    作者:本报记者 王笑妃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07版)

      【记者手记】  

      走进位于长白山余脉的吉林磐石市红石砬子遗址,记者不禁感慨:难怪密营选址于此,今日这“窝集”(指吉林、黑龙江一带的原始森林)依然好野。

      整个红石砬子山脉绵延32平方公里。在深山密林间寻访抗战遗迹并非易事。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孟庆旭回忆说:“我们开工第一天,就组织了一次‘拉练式’调查。跑到野山里,一天就走了30公里山路,逐渐熟悉环境后我们再开展调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孟庆旭和队员坚持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目前已发掘出3300余处东北抗联相关遗迹。

      “听说东北山里有不少动物?”记者好奇。

      “山里不光有狍子,还有老虎。老虎对我们吼,我们七八个人就一起冲老虎吼,把它吓走了。”孟庆旭平静地说,仿佛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野外考古调查之艰险,在东北这样山多且险峻的地区尤为突出。锦州义县考古和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闻辉向记者回忆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情景:山上松树茂密,落下的松叶堆起来能有一米高,行走其间迈步都困难。临时住所条件简陋,不仅需要自己用报纸糊房顶,还要担心又大又粗的蜈蚣……

      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为了挖掘和保护革命文物,文保工作者“志与力”兼备,跋涉过艰难险阻,着实可爱、可敬、可叹!

      (本报记者 王笑妃)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韵、王笑妃、方曲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